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學術探奇

因人而施的治療肺癌方案──利用基因檢測為肺癌患者製訂治療良方

莫樹錦教授的研究結果顯示,所有晚期肺癌患者都應測試有否EGFR突變和ALK重排,才獲處方適當的藥物

腫瘤學系
莫樹錦教授


中文大學教授兼腫瘤學專家莫樹錦教授,憑着嶄新的因人而施治療,改變了肺癌療法,為患者帶來佳音。莫教授領導了兩項重大研究,確立治療肺癌的未來新方向,延續患者的壽命。

莫教授多年觀察帶有上皮因子受體(EGFR)突變的患者:這個致癌因子令正常細胞變成腫瘤細胞,引致每年數千宗肺癌。他發現了更有效治療EGFR突變引起的晚期肺癌的藥物,病人只要每天服用一片,毋須接受毒素較高的化學療法。

莫教授說:「我們的目標是將肺癌由致命癌症變成慢性疾病。」

肺癌是本港第二號癌症殺手,僅次於大腸癌,每年有四千宗新症,而全球每年新症數目達一百三十萬。上皮因子受體突變常見於亞洲,佔肺癌病例三成左右,以及高達一半非吸煙患者因肺腺組織和肺膜而起的肺腺癌。

上皮因子受體突變過程當中,受體的基因缺陷使其功能失常,對癌細胞發出持續生長信號,令癌細胞一發不可收拾。由AstraZeneca以Iressa為名推出巿場的藥物Gefitninib,能抑制酪氨酸激酶,恰如信號的「開關掣」;Gefitninib與酪氨酸激酶結合,從而抑制酪氨酸激酶,阻止信號發出。

莫教授等學者研究比較Crizotinib與化療的存活率(來源:<em>N Engl J Med</em> 2014; 371:2167-2177)

莫教授領導Iressa泛亞洲研究(簡稱IPASS),為因人而異的肺癌標靶藥物治療奠下基礎。自從2009年的《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了這些研究結果後,所有肺腺癌患者必須檢測EGFR突變。

日本研究人員早前發現,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重排亦是肺癌成因之一;其後,莫教授展開了一項名為PROFILE 1014的主要研究,而基因檢測也能找出ALK異變。

PROFILE 1014調查了ALK抑制劑Crizotinib的使用結果。這項研究和墨爾本Peter MacCallum癌症中心的Benjamin Solomon教授聯手進行,證實了Crizotinib比化療更有效。這項研究結果發表於2014年的《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參見上端圖表)。

ALK和EGFR的不同之處,是ALK並非基因異變,而是關乎2號染色體易位;一向無殺傷力的基因,突然變成令ALK活躍的融合蛋白。採用Crizotinib治療後,患者存活率提高了,效果比化療顯著。

莫教授的研究結果顯示,所有晚期肺癌患者都應測試有否EGFR突變和ALK重排,才獲處方適當的藥物。這些研究令因人而施的藥物成為全球標準,使醫生藉分析病人的基因資料,挑選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肺癌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逾七成患者診斷出肺癌時往往已是晚期。過往第四期肺癌患者的存活期中位數低於一年;今天,利用檢測基因以對症下藥的新療法,把存活中位數延長到三至四年。

莫教授說:「我們的目標是將肺癌由致命癌症變成慢性疾病;我們不能治癒晚期肺癌,但患者只須每日服用一片藥,就可以大部份時間過著正常人般的生活。」

莫教授將這些成就歸功於聯手合作的力量。他在2000年成立了亞洲肺癌研究小組,並出任有四千名會員的國際肺癌研究協會主席。他表示:「這些佳績是全球合作的成果,我只是當中的一員而已。我遇上了很多好夥伴,尤其是來自中國的夥伴,我深感慶幸。」

他提及廣州的吳一龍教授,並認為吳教授是中國首屈一指的肺癌專家,過去十六年來一直與他合作無間。能夠參考中國龐大的數據庫,有助他迅速掌握中國的肺癌情況。

莫教授說:「2000年以前,亞洲的肺癌研究尚未為世人所重視。我們要把握黃金機會作出貢獻,有所作為。」

倘中英文版本出現歧義,概以英文版本為準。


 

本文出自中大主網頁(2015年12月)

標籤
莫樹錦 腫瘤學系 肺癌 醫學研究 基因 醫學院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