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學術探奇

將大學帶入社會,走進世界

倪錫欽教授為大學開發服務學習計劃,令學生有機會走入弱勢社群,學習人與人的守望相助。

對於倪錫欽教授而言,大學教育並不限於校園,整個社會都可是課室。倪教授為中大開發了服務學習計劃,引領學生走出校園,與不同團體合作,服務社會,協助弱勢階層。

2000年,崇基學院決定優化通識教育課程,邀請倪教授開發香港高等教育首個服務學習計劃,鼓勵學生與邊緣群體接觸,加深對社會的認識。

想選修這個課程的學生,必須通過面試,接受評估。因為與弱勢社群相處,必須有敏銳善察的能力,才能促進互動,更需技巧處理對方或會透露的私隱。

完成面試後,學生需在特定項目服務最少一百二十小時,實際上不少學生遠超此數。計劃實施至今十五年,學生總共為香港、大陸、印度、印尼、日本、韓國、菲律賓和泰國的社區付出了逾十五萬個工時。

服務學習計劃可供選擇的項目各式各樣,每年夏天有大約二十八位中大生參與本港社區工作,而更多學生會選擇海外服務。

本地項目 嶄新嘗試

2015年暑假,四位中大生結隊輔助大坑勵德村的老人中心社工,為該區的老居民記錄口述歷史。學生訪問老人,讓他們縷述記憶中的社區,諸如每年一度的舞火龍等傳統習俗,以及社會急速發展為該區人口結構帶來的變化。

這個項目闡述了老人服務的嶄新概念。過去,學生只是到老人中心幫忙,但收集口述歷史則需要主動親身接觸社群,服務之餘,更可透過與老人的交談,向他們學習。當老人家收到學生為他們精心製作的剪貼簿和回憶錄時,都感動不已。

倪教授是社會工作學系系主任,同時亦是崇基學院服務學習中心副主任;他指出服務學習的關鍵,就是要「走出校園,走進社會」。

完成服務後,學生必須回校向同學匯報成果、分享心得和經驗。協辦活動的導師—通常是非政府組織的高層職員—亦會出席匯報會,帶領討論弱勢社群所面對的問題、現時社會服務的狀況和限制,以及服務有需要人士的技巧。最後,學生需就其服務工作提交論文。

2015年中還有另一個全新的本地項目,派出四名學生前往新界一所新的藥物治療輔導中心,對象是希望戒除濫用精神科藥物的二十歲前後人士。倪教授說:「這些濫藥者一般都歡迎學生來訪,因為大家都是年輕人。」學生教他們英文,與他們分享社交技巧,更邀請他們參觀中大校園,相處得很不錯。

學生亦提出了中心職員從沒想過的方案。他們發現不少濫藥者的父母不易與子女溝通,於是舉辦互助小組,教他們使用WhatsApp通訊程式和表情符號與新世代子女聯繫,並鼓勵熟悉電子科技者與其他成員分享相關知識與技術。這些點子深受歡迎。

上述的本地項目要求學生每週最少有二十一小時參與社會服務,為期六週。學生的投入感往往與日俱增。參加海外項目的學生更需要在當地居住,全情投入他們服務的環境與工作。

海外服務 文化體驗

學生在中國山區為村民量血壓,收集健康狀況數據

近年,約二十八名中大生前往中國山區偏僻村落。由於青壯村民都往大城巿工作,村裏只剩下老人帶着孫兒艱苦過活。此類外展工作的重點是健康教育和介入服務,學生組成四人小隊到村民家中,為他們量血壓,收集健康狀況數據。村民的飲食習慣偏向多鹽多糖和高脂,患糖尿病和中風比率偏高。學生向他們解釋運動和均衡飲食的好處,還有骨質疏鬆的症狀和預防方法,又會到各村落的公共廣場,透過海報和遊戲活動向村民宣傳健康資訊。學習是雙向的,學生亦藉此認識中國農村文化和生活方式。倪教授說:「學生都樂在其中,村民非常熱情,更請他們品嚐許多土產。」

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在日本的實驗農場工作

另一批學生則到日本的實驗農場工作一星期,與當地農夫,還有來自美國、非洲和南亞的學生,一起收割、除草、餵養牲畜、移植實驗秧苗到稻田。一些學生則曾前往菲律賓和印尼的村落,安裝衞生設備、廁所和淨水設施。學生表示義務工作讓他們了解當地的生活,以及世界各地學生的文化和工作方式。

倪教授表示:「服務學習可以非常本土,也可以非常國際。」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472期(2016年2月)

標籤
倪錫欽 社會工作學系 崇基學院 服務學習中心 社區服務 海外經驗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