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口談實錄

維權護弱 別樹一幟

從維權人士到中大教授,碧樺依始終關懷弱勢社羣的權利與福祉。

(Photos by ISO staff)

碧樺依教授
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你的中英文名字是否有特別意思?

父親是巴基斯坦人,Begum Baig是姓,第一個字是用以識別為女性。名字Raees在巴基斯坦語解作rich(富足)。母親是香港人,碧樺依是她純粹按音譯而來的,感謝她譯得那麼詩意。

混血兒的身分對你唸書和工作可有影響?

從小學至中學唸的是女校,校內亦有其他少數族裔學生,當中也有混血兒,未有受到特別對待。不過,由於自己是回教徒,而小學和中學分屬基督教及天主教學校,所以需要迴避某些宗教儀式和習俗如祈禱、跪拜神像等。也因這樣的背景,我的敏感度會較高,反映在生活細節,像吃飯時,會問大家有否不愛吃的東西,工作時如處理族裔、文化差異及性別研究等議題,會從多角度出發。這是正面的幫助,但也是雙刃刀,我怕會被定型──只做少數族裔及移民的研究。

生於斯長於斯,少數族裔身分給你的經驗是促使你唸社工系的原因嗎?

倒不是。準備升讀大學時,少數族裔議題還未流行。我自小已是女童軍和服務隊成員,喜歡參與社會服務和與人接觸,所以便想到唸社工,既能認識不同議題,又可服務市民。

畢業後能學以致用、實踐理想嗎?

社工分作微觀與宏觀兩大類,前者以前線個案工作為主,後者則是組織、社區及政策倡議的工作,也是我較喜歡的。2004年畢業後到了香港人權監察工作,雖然它不算是社福機構,但要做很多社區教育和倡議工作,特別是要用簡單易明的方法,向基層人士解釋人權公約和相關法例的含義,唸書所學在此便派上用場。

為何又重回校園唸博士?

一直都有志攻讀博士的,只是覺得才大學畢業,人生歷練仍欠火候,故決定先工作,確定專研興趣所在才深造。此外,在香港人權監察期間,不斷寫了很多建議書、報告,甚或提供給少數族裔的宣傳教育套,又與其他團體、政治人物、政府官員溝通聯繫,進行游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學習過程,我想何不把它系統地記錄下來,既檢視社福界如何處理人權議題的歷史,也留下這重要的記憶,所以再次回到校園。

你最關心哪些社會問題?為甚麼?

全民退休保障,這是人口老化最基本的保障。香港在二三十年後要面對老年化的高峰期,必須有長遠的規劃,任何小修小補,或是短期措施,都解決不了問題。現時討論的焦點又往往集中於錢的問題上,忽視了過程中衍生了很多歧視和分化,舉例說,在現有的強積金制度下,低收入者供款少,回報自然有限,形成惡性循環,他們始終停留在低收入階層。全民退休保障的目標應是締造一個較完善的社會。

另外,就是少數族裔問題。當提及南亞裔人士和難民,大家不期然會有負面的刻板印象,如何消除歧視,避免族群間的矛盾日益加深,值得關注。身為回教徒和少數族裔,我對性別、宗教及少數族裔關係的研究亦深感興趣,計劃開展關於回教女性受壓迫及對性別看法的研究。

是甚麼令你轉到中大任教?

機緣巧合。之前曾在社工系任兼職教師,得知有空缺,於是試着申請。2014年8月加入中大。相對於非政府組織,大學有更大的研究空間和彈性,讓我觸碰不同的議題。

網民稱你為「女神」,有甚麼看法?

沒有特別的看法。似乎女性出現於鏡頭前都被稱為「女神」了。對女性看法以樣貌為先,不是香港獨有的,世界各地都一樣。我認為某程度上是一種歧視,轉移了視線,忽略了本來應帶出的訊息,淡化了女性付出的努力。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478期(2016年5月)

標籤
碧樺依 社會工作學系 少數族裔 社會工作 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