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學術探奇

因果無定,事由心生

哲學家鍾磊談意志力學

(Photos by ISO Staff)

每有學生在課堂舉手,哲學家鍾磊想的,不只是如何回應。他還會想:手為何舉起?學生是否有話想說?還是純粹腦內神經元發出訊號,引發連串動作?

當今大多哲學家相信,每個物理效應背後都有一個完全的物理成因。接受這個因果完全性理論,便是接受我們的思想在現實世界不能作出任何影響。

然而,這個論點卻叫鍾教授輾轉不安,因為它意味着人類沒有自由意志和自主行為。我們不過是一堆原子,就像桌球隨處滾動,互相碰撞,只是沒有球手主導而已。

鍾教授發現此論點是一大謬誤。他把實體分為兩大類。狹義來說,實體是物體的基礎部分,就是量子、原子和質子。廣義來說,實體還包含層次更高的物體:人體的複雜組織、動物生物學,以至廣闊無垠的世界。

在基本層面,鍾教授認同物理定律。然而,就在一堆原子互動聚合、複雜如身體以至社會的組成之間,有另一種因果造物關係,便是「意志」。

鍾教授接納狹義的「完全性」。「我認同,每個基礎的物理效應都有一個完全的物理成因。」他說:「但這個仍跟心理因果性相容。即使心思意念不會創造物體基礎,仍能構成層次較高的物事。」

不少哲學家也接受廣義的「完全性」,鍾教授不以為然。他堅稱,沒有足夠證據支持廣義的「完全性」,以哲學論點而言,「它並不成立」。

學生舉手,鍾教授選擇相信他們有意發問,並非睡着或不情願地提起手臂。他相信,就是這種心理因果性,造就今日的我們。

他強調:「如果沒有心理因果性,我們便沒有意志、沒有責任、沒有自主行為。」

鍾教授原先研究道德哲學,在密歇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對心理因果性產生興趣。他認為心理因果性至關重要。

「我們的文明都是依賴心理因果性來建立。當有人救人,我們會想:這人真好。若有人害人,就覺得那是壞人。思想能夠引發行動,這些關係才說得通。」

他補充:「道德和思想都不能簡化為物理現象。」他反對簡化論,認為心思意念和道德價值都有獨特之處。「兩者都無法簡化為實體。」

因此,鍾教授是位「自治論者」。在形上學的層面,物理單位互相影響,位處較高層次的個體在更複雜的網絡,與其他個體產生互動。

這種基礎哲學問題的研究難以理解,更遑論構想出來。要熟悉形上學、心靈哲學、科學哲學,甚至道德哲學,才能就心理因果性立論。

只有少數中國學者對當代西方哲學作出貢獻,中大哲學系副教授鍾磊便是其一。鍾教授的研究躋身國際,其兩篇論文〈Sophisticated Exclusion and Sophisticated Causation〉和 Physicalism, Psychism, and Phenomenalism〉獲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刊登。

鍾教授的工作模式是經常思考。他每天都會花三、四小時寫作和思考。執筆之時,他常發現,看似吸引的論點總是需要修改甚至拋棄。

「書寫有條理,思路才清晰。」他解釋:「書寫是導人思考的途徑。」

跟科學家相比,哲學家對現實世界的影響難以具體言明。然而,科學家披着實驗袍,在顯微鏡前尋找奧秘,鍾教授則從基礎出發,在茫茫思海中探索事情種種。

「我相信,哲學問題不是哲學家才去想的問題,而是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鍾教授說:「這些問題關於人類自我、思想、道德和社會。」

那隻高舉的手發人深省。鍾教授期望,舉手的學生經過深思熟慮,言之有物。

「前人研究過的哲學議題,我們搜索枯腸,也難有新見解。」他說:「哲學路艱,我要思考、思考,再思考。」

倘中英文版本出現歧義,概以英文版本為準。

 

本文出自中大主網頁(2018年8月)

標籤
鍾磊 哲學 哲學系 心理因果性 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