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榜上友名

劍尖上的逆襲

余翠怡演繹世上無難事

余翠怡,擁有七面奧運金牌的劍擊運動員,同時是電台主持、專欄作家、劍擊學院創辦人。閒時愛游泳,最近開始練跑步,還打算挑戰潛水和滑翔傘,讓人不禁驚歎,身體的缺憾不僅沒有阻限她,反倒成就更多可能。

她十一歲患骨癌,原本把有癌細胞的左邊小腿骨更換後已康復,回校重讀小五。卻在體育堂不慎受傷,新移植的小腿骨裂開,傷口不斷發炎。每日洗傷口、打石膏、拄拐杖,半年過去了,仍不見好轉。於是年紀輕輕的她把心一橫,決定截肢。

如果你聽到這裏稱讚她堅強勇敢,她會馬上糾正:「小時候可沒想這麼多,只是覺得天天洗傷口很煩,倒不如截肢後裝上義肢,就可以到處去玩了。」

裝上義肢後得重新學習走路,初期要靠拐杖輔助。最令她介意的並不是自己的缺失,而是路人的目光,然而心態很快調整過來。「介意是個主觀想法。愛介意的人總可以找到介意的對象,甚至可以介意自己太完美。我必須先接受自己,才可令別人接受我。」

為了強身健體,她開始游泳,在游泳班認識的朋友介紹下報了劍擊班。學了半年,便被香港隊教練看中,邀請她到香港體育學院接受系統訓練,正式成為輪椅劍擊運動員。

是不是對劍擊特別有天分?「我覺得是性格使然。我很好勝,喜歡贏的感覺,即使打遊戲機也會全力以赴。所以即使從事其他運動,我也有信心做到最好。」也許是習劍的緣故,余翠怡的對答總是一針見血,處處流露自信、爽朗與倔強。

余翠怡是香港史上殘奧會累積金牌數目最多的選手。圖為2008年京奧摘金

2004年,還在唸中七的她首次代表香港參加殘奧會,一鳴驚人,囊括四面輪椅劍擊金牌。翌年獲運動員獎學金入讀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後取得體育學碩士。五年來每天穿梭於大學校園和香港體育學院,卻絲毫不覺得苦,「只是時間調配的問題,沒甚麼難的。」

樂觀的性格為她贏得不少友誼。大三適逢北京奧運,她是香港火炬手之一。傳聖火那天,許多同學到佐敦夾道支持,賣力打氣,她都歷歷在目。

余翠怡至今出戰過四屆奧運,共摘十一面獎牌,是香港史上殘奧會累積金牌數目最多的選手。輝煌戰績會否形成壓力?「比賽時我盡量不想往績,而是着眼當下,刺好每一劍。只要過程做得好,結果還怕會差嗎?」

她續說在運動場上悟出的哲理:「要從世界各地的選手中脫穎而出,比的是誰最在意這場比賽;到了最後關頭的冠亞之爭,比的卻是誰最不在意,誰最放得開。只有在心態上拿捏得當的,才能成為頂尖運動員。」

三十出頭的她視網球天王費達拿為偶像,雖然體能會隨年紀漸長而下滑,但技術、戰術和意志卻可隨經驗而昇華。

金牌運動員身分為余翠怡帶來多方嘗試,包括電台節目主持

劍擊改變了余翠怡的人生,她也希望將這運動推廣給更多人。2013年,她與朋友合資開辦劍擊運動學院,主要以少年兒童為對象。她說並不期望每個學生都成為職業運動員,反而更想他們學會「失敗」。

「總說現在的孩子抗逆能力低,但他們生命裏的確沒有經歷逆境的機會,這能怪他們嗎?劍擊是對戰運動,有贏便有輸,學習劍擊就是學習面對成功和失敗,明白勝敗乃兵家常事。」

談及如何應對創業這個新挑戰,她再次展露樂天積極本色:「人的一生就是要不斷迎接挑戰。例如小學只上半天學就回家吃飯,到中學要在學校解決午餐問題,這不也是挑戰嗎?挑戰是無法拒絕的,拒絕挑戰意味着淘汰。」

余翠怡的人生開局並不順利,卻愈活愈精彩,她曾否「慶幸」當年的失去,令如今收穫更多?她爽脆的答道:「我不會考究如果當年沒有截肢會怎樣,沒有接觸劍擊又如何,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下了一個決定,就要為這個決定負責,走好之後每一步。」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余翠怡身體力行證明,是福是禍除了是一體兩面,更視乎我們對每個時刻的把握與演繹。

余翠怡:「 人的一生就是要不斷迎接挑戰。」

文/資訊處 Christine N.
圖/Eric Sin

本文出自中大主網頁(2018年9月)

標籤
校友 余翠怡 地理與資源管理學 體育學 體育 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