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榜上友名

平凡自有不凡處

姚沈宛布澤墨爾本

<em>(Keith Hiro攝 )</em>

九月初的一個星期三,身處墨爾本的姚沈宛收到一封來自中大的電郵,邀請她回母校數天,擔綱首屆傑出校友訪問計劃。她腦海跳出的第一個念頭是:「怎麼會找上我這種平凡人?」

誠然,在芸芸二十萬中大畢業生中,姚沈宛並非最會賺錢,也非學術成就最高,但極可能是最無私奉獻的一位。

過埠新娘

她生於澳門,十歲時因父親受聘往香港大學教洋人廣東話,舉家遷至香港。小女孩調皮好動,愛惡作劇,但有一顆柔軟的心,每逢路過跑馬地的保良局,都不禁對裏面的孤兒心生憐憫,暗下決心長大後要從事助人的工作。

於中大社會工作學系畢業兩年後,她再度漂洋過海,遠嫁澳洲維多利亞州(簡稱維省)首府墨爾本。時維1975年,白澳政策才廢除不久。她用「極之極之孤獨」形容移民初期的心情。「我幾乎每晚以淚洗臉,向先生嚷着要回港。」走在路上,會遇着不友善的本地人指着她鼻子喊:「滾回你老家去!」

語言文化種種差異令姚沈宛的社工資格在異鄉不受認可。試過幫丈夫經營唐人街的雜貨舖,每週三次開貨車到機場運送香港報紙回店裏賣,身材嬌小的她得繃直腳尖踏油門。也曾進修圖書管理學,繼而開立中文書店,其間誕下一對雙生兒子。別人取笑她白唸了大學,她會反駁道,一切都是新嘗試、新體驗,從未停止過裝備自己。

攝於七十年代中大百萬大道<em>(左)</em>與聯合書院

大心太太

1981年,三十二歲的她遇上重拾社工本行的良機。當時維省第一家華人長者福利中心開辦,要聘一位懂中文的社工,姚沈宛成為不二之選,正式在澳開展社工生涯。到了九十年代,時任維省癌症協會健康教育員的她獲協會邀請,籌組華人病友支援組。緣因當時大批華人移居澳洲,其中的癌症患者言語不通,求醫無門,亟待援助。姚沈宛便應允並於1996年創辦維省新生會(Chinese Cancer Society of Victoria),自此全天候、零報酬投入其中。

無場地,她的家便充當會址;無經費,她動員身邊每個認識的人加入義工行列。只求付出、不求回報成為她的最佳寫照,朋友們都管她叫「大心太太」(Mrs. Big Heart)。

別以為服務癌症病患必定是氣氛凝重,愁雲慘霧;新生會除了協助會員求醫和提供健康資訊,更主要是舉辦各式活動,例如運動、唱歌、畫畫、手作、園藝、遠足,甚至成立話劇團、舞獅隊。「讓他們別時刻惦記着生病,而要盡情享受活着的樂趣。」姚沈宛說。

病人到了末期,姚沈宛和義工會登門造訪,幫助病人回顧一生,找回生命的價值。「曾經有位伯伯懊惱自己一輩子庸碌無為,但談話間道出自己曾是辛勤的牛奶工人,養大五個兒女,如今都出人頭地。由此他看到自己對社會、對家庭的貢獻,了無遺憾;家屬看通這點,能減低不捨;義工明白這點,也能更好管理情緒。」

經過二十多年默默耕耘,新生會由無人問津發展至分布墨爾本的六個小組,服務範圍由癌症患者及其照顧者擴大至慢性病患,受益者上千。無論是新生會抑或姚沈宛個人,均屢屢獲獎,備受澳洲社會讚許。

重返聯合書院與宿生互動

傑出師姐

四十五年後重臨母校,姚沈宛樂見校園各處新貌,更欣喜的是有機會與師生深入交流。她和一群國際生邊吃點心,邊交換旅居海外適應文化衝擊的趣事;又和教職員講解照顧患病家人同時該如何照料自己;還跟社工系學生探討哀傷輔導的技巧。

在「湯宿夜話」的晚上,她回到曾在三、四年級入住的聯合書院湯若望宿舍,穿上宿生會贈送的鮮紅會服,勉勵新一代中大人在困難面前別束手就擒,而要調兵遣將攻克逆境。「換上制服和學生打成一片,給我滿滿的歸屬感,打心底為自己是中大人、聯合人、湯宿人而自豪!」

博群社區研究計劃到粉嶺的公共屋邨探訪獨居長者,讓她記起多年前參加書院的扶輪青年服務團,調查鴨脷洲居民生活狀況,「回憶一下子全回來了。」

一連四日共八場形式各異的活動中,姚沈宛多次提及「中大人文精神」是她樂善好施的源泉:「就我看來,中大人文精神就是推己及人,除了愛惜自己,也要愛護家人、回饋母校、關懷社群。」

她說四十年義工服務給她最大的啟示是生命無常,人身可貴。「沒人知道自己是否還有明天,因此應活在當下,抓緊每分每秒做想做的事。」並非只有偉人才能造就不凡。認真過好每一天,用心關愛身邊人,是每個平凡人都能企及的偉大。

於傑出校友訪問計劃閉幕禮接受段崇智校長致謝

文/資訊處 Christine N.
 

本文出自中大主網頁(2018年12月)

標籤
傑出校友訪問計劃 姚沈宛 校友 社會工作學系 聯合書院 博群社區研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