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字裏科技

剪刀霍霍向基因

在科學圈子裏,人類基因組編輯的技術已經不是甚麼新鮮事,但基因給改造以致不受愛滋病毒感染的孖生女嬰出世的消息,仍然轟動全世界。

事件雖然稍為平息下來,但由相關技術引發的道德爭議相信仍會繼續,而且肯定會加入更多政策制定者、社會科學家和人文學者。英文系陳紫茵教授認為人文學科的論述有助釐清爭議焦點,而正正因為二十一世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後果禍福難料,人文學科的思維更形重要。

在陳教授眼中,科學發現應用到現實世界,大大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狀況,尤其在疾病管理及診斷方面,而社會亦已成熟到有條件開始討論基因工程。

但她亦不忘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關注科技發展引發的道德問題,以免淪為科技的奴隸。這些問題歷來不少哲學家及小說家已經探討過,就是基因工程會對人類的個體性造成甚麼影響。

她說:「科技帶給我們很多好處,但大家應該不想見到如赫胥黎《美麗新世界》中描述的人類將來吧?」加拿大小說家Margaret Atwood有小說Oryx and Crake(2003),說的是一個由基因工程技術主宰,但卻只用來鞏固資本主義消費模式的未來世界。這部小說發人深省,如果我們不思考人性本質,以及生命深層的意義和目的,未來社會不堪想像。

但道德討論會否帶來社會所需要的睿智,又或是被認為妨礙科技進步和浪費時間?陳教授這樣說:「要保證人類享受到科技進步的成果而不是承受其苦果,我們只有不斷從道德層面詰問。」

T.C.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29/530期(2018年12月)

延伸閱讀︰

標籤
基因組編輯 基因 道德 陳紫茵 英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