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十年 | 中文大學:五十年光影紀事 第一個十年 | 中文大學:五十年光影紀事

1963 - 1972

香港中文大學的第一個十年,橫跨不只十個年頭。蓋追本溯源,大學建基所繫的三所創校成員書院—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和聯合書院—早於1949年、1951年及1956年一一成立。

這三所書院辦學理念及價值取向各異,但都對當時在香港建立一所新的高等院校有著共同理想。新亞書院植根傳統中國文化,關心當代社會發展;崇基學院糅合基督教傳統與西方人文精神;本身由華南五所專上學院合併而成的聯合書院,也抱著為本地學子提供優質教育的理念。它們各自的優勢及特色,為中文大學打下了良好基礎。到了今天,書院制度仍然是中文大學的鮮明旗幟之一,而且不單在香港,更在亞洲各地獨領風騷。中大學生跟書院的關係密切,歸屬感隨年月有增無減,以致畢業多年的校友,自我介紹時,還總是先報書院名號,再報學系。

1963年10月17日,中文大學假大會堂舉行第一屆大會,由第一任監督柏立基爵士主禮,香港中文大學宣告正式成立。一年後,李卓敏博士從第二任監督戴麟趾爵士手中接過《香港中文大學條例》,接受任命為第一任校長。創校先賢高瞻遠矚,以無比勇氣及實幹精神治校,為大學定下發展藍圖,「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的使命,引領及驅策著一代一代的中大人。大學創立初期,師生人數不多,設施與資源有限,但一系列學科已經就緒。頭一個十年內,大學已經提供文學、科學、社會科學,及教育方面多個學位課程。

新大學的校舍選址落實在沙田馬料水,基建工程旋即展開。校園開發之初一片光禿禿的山頭,現在回顧,不免令人沉浸於緬懷過去的陳詞舊調,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片牛山濯濯代表的卻是一個夢想和無限可能。校園內第一座建築物,便是以美國憲法的作者之一Benjamin Franklin為名。這段期間,中國文化研究所及大學行政樓也相繼興建,成為未來的校園地標。行政樓內的祖堯堂,為紀念大學第一任校董會主席關祖堯爵士而名,至今仍是重要會議和典禮的首選場地。經過五十年,大學校園的建築物數量,由最初的寥寥數所,遞增至今天超過一百六十座教學、研究、住宿及各類功用的樓房或設施。

正當大學的磚頭一塊一塊地蓋上去的時候,作育英才的本業亦漸次開展。大學著重的人文精神及全人發展,體驗在通識教育上。隨時代轉變,中文大學的通識課程亦不斷求精求新。遠在1965年,中文大學已經與美國加州大學簽定協議,互相派遣學生作交流學習,開海外學術交流風氣之先;又成立校外進修部,為在職大眾提供公餘進修機會。中文大學也設立了香港第一所研究院,提供本科以上及以研究主導的課程。以人類年齡計,中文大學尚在襁褓,但已經紮紮實實站起來,朝一所現代綜合型大學各方面的建設及探索邁開闊步。

早期的學生生活,簡單而不乏浪漫。青年學子砥節礪行,學研精進,閒來則浴水翻山,磨勵意志,增厚感情,有的更情花綻放。半個世紀前,沙田沒有今天般方便,但距離上的阻隔並沒有阻止我們的學生關心國家,參與社會,中文大學學生會便在1971年成立。那些日子,那些黃昏,同學上完一天的課,還要趕柴油火車返市區,住宿舍的則積極投入課外活動或宿舍生活中。現在留下那時期的照片,大都是黑白的,但印在膠卷、烙在心上的影像,生動、多姿、斑斕,永不褪色。

1971年10月,數以百計的師生,排滿在崇基學院新舊圖書館之間九百米長的路上,赤手以人傳人方式在兩天內把舊圖書館的十二萬冊館藏運到新的圖書館。這項創舉,在高等教育界史無先例,也在大學的歷史中佔上不可磨滅的一幕。

中文大學編年史第一章章末,是一個期待已久的註腳:沙田校園建設完成,除崇基早已於1956年建校於此外,新亞與聯合於七十年代初相繼遷入,至此中文大學的精神與才粹,有了匯聚騰飛的舞台,掀開以後為人熟悉的故事。

Expand content paneCollapse content pane
柏立基爵士主持中大成立典禮崇基學院於1956年5月在微雨中舉行中大校舍奠基典禮崇基學院於1956年5月在微雨中舉行中大校舍奠基典禮,啟真道博士為新校舍典基新亞書院農團道舊校舍新亞書院於1972年6月舉行中大新校舍奠基典禮聯合書院於1971年3月舉行中大校舍奠基典禮聯合書院堅道舊校舍中大首任校長李卓敏博士(1964–1978)李卓敏博士從戴麟趾爵士手中接過《香港中文大學條例》成立晚宴1964年10月戴麟趾爵士主持首屆學士學位畢業典禮1971年第一屆中大學生會成立校長與三間成員書院院長:(左起)錢穆、李卓敏、容啟東、鄭棟材1965年8月26日與美國加州大學簽定學術合作協定,李卓敏校長致辭大學首座建築物范克廉樓,1969年1967年電子計算中心開幕中國文化研究所於1970年代初落成1972年麥理浩爵士參觀新落成的祖堯堂楊振寧教授演講,從早期至今一直支持中文大學手轉手,人傳人,1971年崇基圖書館喬遷<em>(劉世鏞先生提供)</em><em>(校友事務處提供)</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