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郵給朋友列印

踏上大型公開網上課程的浪潮──機遇?新徑?教育革命?

侯傑泰教授
潘偉賢教授
丘智華女士

資訊高速公路不斷擴建和提速,影響了人們獲取資訊的速度和模式,也對高等教育帶來衝擊。網絡課程由來已久,麻省理工約在十年前把課程內容上載互聯網,稱之為OpenCourseWare,取用其內容學習的人數去年已累積至一億,而且以每月一百萬之數增長。近兩年歐美相繼推出「大型公開網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簡稱MOOCs),由著名大學開發,免費供全球有志學習者修讀。換言之,只要手持連網的電腦,隨時隨地均可修讀。

衝擊高等教育模式

個別MOOCs課程的修讀人數動輒數萬,有的更超越十萬之數,發展迅速,令人咋舌。有評論說這將為高等教育帶來翻天覆地的改革甚至威脅。現今不少學生都因為大學學費而負債累累,如果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下載名校課程,為甚麼還要付高昂學費?

MOOCs是否會替代傳統大學?大學副校長及卓敏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侯傑泰對此有持平之論,「還記得電台、電視誕生後,開始利用廣播來授課,當時不也有評論估計會大幅影響教育嗎?。電腦或多媒體教育的熱潮已有十多年,MOOCs只是承接着浪潮的演變,但傳統教育中,人與人的接觸和互動,是最重要的因素,也不可取代。」但他承認潮流不可逆轉,關鍵是怎樣因勢利導,正面回應。而且,MOOCs某程度上促使更多大學開放資源,精益求精,推動院校之間的競爭。

開放、跨越和自主是MOOCs優勝之處。2012年,七十五萬多人報讀免費網上課程edX,人數最多的國家包括印度、巴西、巴基斯坦和俄羅斯。多樣的地域、國家、種族、社會經濟背景,可以刺激授課者本身和學員之間的思考和辯論。網上學習給學員更大自主權,以最適合自己需要的模式學習,有些不能在傳統學校環境內學習的人,例如社交能力不足,專注力有障礙,只能靠電腦溝通的自閉人士,都可透過這類平台吸收知識。

侯教授指出,MOOCs也影響傳統課堂內的教學法,藉着便捷的平台,課前教師上載基本知識,讓學生預習,減省課堂教授時間。上課時則由學生提問不明之處,以及深入討論相關問題。他說:「這稱為『翻轉課室』,『翻轉』的意思就是與教師在課堂授課,學生回家做功課的傳統次序相反。這種教學法的效率更高,除適用於大學外,中小學也可用得着,只是過去中小學的應用較少。」此外,「翻轉課室」的特點是即時互動,透過系統,教師可即時知道學員提問及回答選擇的分布,上課時便能因應需要調整教學。

另類知識轉移

早於2010年,中大已通過iTunesU的公開專頁,提供學術資源讓大眾免費下載,很受歡迎。

大學去年初與Coursera結成合作夥伴,提供五項課程供全球人士免費修讀。統籌中大加入Coursera事宜兼負協助Coursera課程教學人員設計及籌劃課程的是學能提升研究中心。協理副校長兼該中心主任潘偉賢教授說:「大學的使命之一是把知識廣傳全世界,這方面與Coursera的理念不謀而合,成為其夥伴是很自然的事,也是通過另一渠道服務社會、轉移知識。」

潘教授表示:「MOOCs以理工學科居多,但我們挑選的五項課程,既凸顯中大在中國文化研究的優勢,如『中國人文經典』和『崑曲之美』,亦網羅其他如經濟、教育和工程等課程。首項課程『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的角色』於去年9月開課,現已結束。今年1月開課的是『信息論』,兩者均吸引全球超過一萬七千人報名。各方面反應都很好。預計將5、6月間推出『中國人文經典』,餘下的將陸續推出。」

難得的經驗

資訊科技服務處教研支援部主管丘智華說:「是次網上教學平台的建構、維護和發展是由Coursera主理的,我們的工作是按教材作策劃及編製,使課程達到大學的教學質素要求,並符合Coursera的上傳及授課標準。」

侯教授說:「是次的參與是很寶貴的經驗,讓校方實際經歷每一步驟,包括準備教材及應對學生的需要和提問等細節,有助我們思索如何把這種教學方式融於日常教學。」潘教授一直跟進相關工作,她說:「學能提升研究中心的李雅言教授直接參加Coursera課程的設計和製作,中心亦在校內推廣MOOCs的討論,如3月18日的工作坊,中心的吳偉賢教授將主講MOOCs相關課題。藍澧銓教授則主力檢視如何引用Coursera的經驗於校內教學,以及『翻轉課室』教學法的應用。」

潘教授總結,MOOCs尚在發展階段,一切仍待觀察,但大學着眼的不只限於MOOCs,科技在不斷發展,舉凡有助知識傳遞的電子教學形式,都會考慮,像最近便成立了團隊,提出整合各項電子教學平台的方案。

展望

「取代」似乎為時尚早,但MOOCs在高等教育的席位勢必愈加吃重。如麻省理工校長L.Rafael Reif所說,「學位」將仍是一個與校舍和傳統校園經驗聯繫的概念,而其教與學也愈加倚仗科技和互聯網來改良。但另一方面,各大學將陸續發展網上課程,並不斷完善其認證機制至僱主接納的水平。而入門課程將藉跨校協作減少重疊,節省資源,讓各校專精發展所擅專業。

快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