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郵給朋友列印

鄔楓談法律

法律學院鄔楓教授
鄔楓教授和他珍愛的石佛頭像
2014年初在尼泊爾遠足

祝賀你獲頒博文教學獎。此獎對你教學有何影響?

博文教學獎給我極大鼓舞,激勵我在教學與研究上繼續尋求新突破。

你可以用三個字形容中大法律生嗎?

「頂呱呱」。中大法學院2005年成立,是香港最年輕的法學院。畢業生進入法律界後,很快獲得僱主和同儕信任,以及國際學者盛讚。中大法律生機靈、堅毅、有創意,在僱主滿意度上名列前茅。

甚麼機緣促使你來港發展?

我和中國的緣份始於早年讀大學時。1983至84年我參加留學生計劃,在上海生活了整整一學年。在巴伐利亞帕紹大學修讀學士學位時,我就意識到中國這個崛起中的大國潛力無窮,並察覺中文在全球快速蔓延的影響力。那時起我開始認認真真學習中文,乃至其後以學者身分來港工作,已經可以用普通話教授某些課程。我十分享受現時在香港的工作,包括教學、研究、服務,而且發現懂得中文有明顯優勢。

你的中文名字鄔楓有甚麼由來?

這個名字是我自己取的,因為覺得「鄔」字的形狀、結構很美。中國的確有人姓鄔,只是較少見,讀音也接近我本姓。我愛好遠足,熱愛大自然,楓是我最喜歡的樹。

你對東方藝術文化感興趣嗎?

第一次踏足東方時,是帶着對中文這個在世界日益重要的語言的特有興趣。隨着在上海、台灣、北京、香港學習和工作,我開始全心全意愛上中國文化,擁抱中國文化。我在李兆基樓的辦公室空間不大,主要放置了兩件中國藝術品──石佛頭像和書櫥。頭像的年代和來歷我不清楚,但放它在身邊就像沐浴在東方智慧之泉,為房間增添一份安寧,為思緒帶來平衡和秩序。書櫥是仿製品,但櫃門是真古董,典雅高貴,用來守護法律文件,真是無以尚之。

能否解釋或舉例說明,為甚麼法律是「路徑依賴」的,必須放在特定情境中理解?

簡單來說,法律是在某一時期的社會、文化、經濟環境下形成,因此必須放在特定情境中理解。也就是說,要理解法律,必須理解連帶的社會、文化、經濟背景。法律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不是一成不變的法典。價值標準會變,法律也會隨着變,特別在當下如此多元、發達、刺激的社會更是如此。

你為何會選擇法律這一行?

我一直堅信正義的至高無上,年少時曾想做記者。那時以為學點法律也許有助進入新聞行業,於是進了法學院。然而法律的學問深深吸引住我,令我大開眼界。自此我就一心一意學法律,待在這一行,義無反顧。

快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