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郵給朋友列印

大學好客之道

梁汝照先生
鮑惠儀(左)與Nanret參觀圓玄學院
張陳妙嫦(左一)與陳雯迪(左二)和趙云彤(右二)跟家人吃火鍋
接待家庭與參加學生於重聚活動分享心聲
左起:羅佩珠、陳科吟、佩珠的姊姊和甥女一同出席重聚活動

中學到大學,無論學習模式和環境,本就是一個大轉變。如果離鄉別井隻身飛往外地升學,更要獨自面對文化和生活上各種挑戰,對剛中學畢業的十來歲青年來說,震盪更大。

近年到中大升學的非本地本科生愈來愈多,學生來源也漸廣,2013年入學的就有四百多人。學生事務處處長梁汝照先生表示,雖然該處一直有向非本地生提供各類資訊和支援服務,「但我們希望踏前一步,並非只按他們學習的需要而給予協助,而是在整所大學推動文化共融的精神,透過建立非正式的環境,讓外地生易於融入本地文化、甚至家庭,並多提供一個渠道協助他們。」

該處於是在2013至14學年推出「接待家庭計劃」,招募教職員協助接待外地生。梁先生指出,鑑於本地居住環境未必容許多一人留宿,加上大學已提供宿舍予非本地本科生,故這計劃作了調整,並不要求接待家庭像外地家庭般提供食宿,而只需自行安排日常家庭聯誼或社交等活動。首屆計劃共有五十位教職員以及七十四位來自中國、澳門、馬來西亞、尼日利亞、南韓和台灣學生參加。

與西非學生交流

學術交流處(國內事務)的鮑惠儀(Waie)在法國讀書時曾居於接待家庭中,「接待家庭儼如自己的家,有不同年齡的家庭成員,和他們一塊起居飲食,很容易建立深厚感情。他們在精神上給了我很大支持,這與住宿舍的感覺截然不同。」有感當年受惠於他人,今天Waie也很想出一分力,協助遠離家鄉唸書的外地生。

Waie負責接待來自尼日利亞的Nanret Senok,這是她首次與非洲學生建立友誼。為加深Nanret對中華文化的了解,Waie帶她參觀中式建築風格濃厚的圓玄學院,並且邀請她跟其家人一同品嚐港式酒樓點心。Nanret也向Waie展示西非國家的傳統服飾,令Waie對她家鄉的風土人情有更多認識。雖然修讀法律的Nanret功課和活動頗多,甚難抽空見面,但Waie與她密切保持電郵溝通,讓她感到有「家人」可隨時給予幫助。

走進本地生活

得悉大學推出接待家庭計劃這項活動,資訊科技服務處的張陳妙嫦(Wendy)憶起當年赴英留學,也曾到當地家庭小住數天,與當地人交往,令她更了解那兒的文化,有更多書本以外的得着。「我還記得那家庭的男戶主因病住院,出院時,他太太預備的食物竟然是焗蘋果批,這跟中國人病後要吃補品的做法真有天淵之別。」此外,Wendy的十多歲女兒現於英國留學,她很理解若有當地家庭款待,對於留學生是一份很實在的支持。將心比己,她於是參加了計劃,並獲安排接待來自內地的趙云彤和澳門的陳雯迪

Wendy認為要讓外地生了解本地的文化,最好方法是讓他們走進本地人的生活。因此Wendy沒有特別安排她們去遊景點名勝,反而是邀請她們隨她上教堂、參觀她的辦公室、在家中晚飯、跟她的家人一起吃火鍋等。另外,Wendy又帶她們到市場買菜,和她們一起製作甜品。這些平實而生活化的活動,使兩位女孩子更了解港人的起居。

攜手認識香港

學術交流處(國內事務)的羅佩珠(Pansy),因工作認識不少內地和台灣的學者和學生,樂於延展好客之道,給予非本地生一些關懷和照顧。藉着接待家庭計劃,她認識了來自馬來西亞學生陳科吟,這為她帶來意外收穫。

「科吟是一個充滿活力、喜歡戶外活動的陽光女孩,初來港已到處遠足。」每次Pansy聽她分享自己未曾踏足過的山徑,也聽得津津有味,倒因為這個外來的女孩更加認識香港的不同面貌。

此外,Pansy愛與十多歲的甥女帶着科吟四處品嚐美食,例如上海菜、北京菜;甥女也向科吟推薦街頭小吃雞蛋仔和砵仔糕等。Pansy認為中國不同地域的飲食,背後均有其文化和歷史,而香港是美食天堂,故以飲食文化作起點,讓科吟認識香港這個多元文化城市。

在學生事務處於復活節舉辦的接待家庭重聚活動中,Pansy邀請了她的姊姊Amy和甥女與科吟一同出席。科吟更自製一只以生日為主題的復活蛋送給在4月生日的Amy,十分窩心。

在接待家庭的帶領下,外來學生能更快跨越文化差異,融入本地生活,為留學經歷帶來另一番體會。接待者亦可與不同國家的年輕人建立友誼,認識他國文化,甚至反過來重新審視自己所熟悉的環境。這樣看來,「接待家庭」可說是雙贏的計劃。

錄像

上一個下一個

快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