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郵給朋友列印

一個問題,多個答案

吳教授今年6月在雲南省秋那桶村調研考察
吳教授今年6月在雲南省秋那桶村調研考察

新任姚連生建築學教授談應做之事

吳恩融教授在10月21日舉行的姚連生建築學教授就職演講,以「做必須做的事」為題,這也是他的座右銘,他在演講開首說,這句話是從鍾逸傑口中聽來的。吳教授的演講帶領聽眾追溯他過去十五年的尋找歷程,他所尋找的是以下問題的答案:「有哪些事是我們應做,以改善人們生活的?」

吳教授在諾丁漢大學唸書時,教他採光設計的老師Peter Tregenza教授上課時所問的一個問題,他銘記至今。當時Tregenza教授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人惡劣的居住環境,然後問:「有哪些事是我們應做的?」

1999年吳教授返回香港,發覺許多香港人的居住環境惡劣擁擠,光線不足,通風不良。他記起老師的問題:「有哪些事是我們應做的?」

追隨老師的腳步,吳教授在中大新亞書院水塔頂端設立一座國際日光監測站,之後制訂香港建築物日光設計指引。

2003年「沙士」疫症爆發,過度擁擠的都市環境、缺乏日光和通氣,是引發疫症蔓延的因素。身為建築師的吳教授捫心自問:「有哪些事是我們應做的?」香港政府規劃署邀請他探討這個問題,在2006年完成空氣流通評估方法。他的建議獲得政府採納,要求所有政府工程項目遵守有關的評估準則,包括舊啟德機場的規劃及新政府總部的設計。

之後吳教授再獲政府委託研究香港的情況,以令都市規劃更完善。他在2012年完成研究,制訂香港都市環境氣候圖。他說:「我確信我們現在有了更佳的分析工具,有助改善城市設計和市民生活環境。」其後世界多個城市都邀請他進行類似研究,包括新加坡、胡志明市和高雄等。他說:「我們很忙碌。所以吳恩融研究室也被戲稱為『年中無休』研究室。」

最近吳教授再次到處遊歷,目睹貧困邊遠村落的兒童生活艱苦,沒有電力、自來水和現代設施,他們對村外的世界毫無所知,前途黯淡。「有哪些事是我們應做的?」

答案是「一專一村」計劃,這個支援農村發展的計劃是吳教授的最新構思。他說:「我認為,如果我們大學中人沒有去改善人們的生活,就是沒有做必須做的事。大學有知識、資源、人力和專才,我不信改變不了貧困農村的情況。」聯同北京大學、史丹福大學、劍橋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等校的師生,吳恩融教授致力改善農村民生,為村民帶來未來的希望。

對於某些學院中人來說,學術生涯追尋的聖杯是終身教席、研究撥款或者獎項;但對吳恩融教授來說,那是做必須做的事去改善人們的生活。

錄像

上一個下一個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班主任帶來了一張宣傳單,介紹北京八中的『少兒班』(『超常教育實驗班』),叫成績比較好的同學報考。我就去嘗試一下,經過三輪考試和一週試讀,沒想到就順利考上了。」

最年輕的中大學生

快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