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郵給朋友列印

了不起的失敗──張艾嘉談成功道上的挫折

張艾嘉1974年《黃面老虎》中的角色

沒有甚麼比聽成功的人談失敗更具吸引力。張艾嘉,一身光環,從演戲到唱歌,從編劇到導演都功成名遂,是個全能的電影人和成功女性的典範。一年多前答應來中大演講,思前想後,最後定下「失敗是成功的牛奶」為題目,在觀眾前自揭一身成就背後的一身傷疤。

張艾嘉四十年的從藝生涯是以演戲開始的。10月31日的信興藝文講座上,她放映了自己1974年初入行參演的電影片段。熒幕上一臉稚氣的她,時而尖叫着躲避反派的追逐,時而可憐巴巴地等待男主角的英雄救美。「那個時代香港幾乎全是武打片。女明星可以有的角色,只能是個花瓶。坐在片場等一天,到了最後半小時,喚你過去坐在中間,副導演舉起兩個拳頭:『來,左手是男主角,右手是被打的人,你在中間演不知所措!』」

拍了三部戲後,電影公司老闆有天跟她說:「真奇怪,你本人看上去還可以,但你上鏡實在不怎麼好看!」「我本來是個非常有信心的女孩子,但突然有人跟我講,我其實是一只不太漂亮的花瓶。」

那是張艾嘉面對的人生第一個打擊。「但我沒有把它當作失敗,只是把它當一杯牛奶,把它喝下去。」她走出錄影棚,走進配音間。為的不只是配音,更是研究演員的表演。

她發現當時所有對白都設計得肉麻造作,不是日常說的話。於是發展出自己一套方式,把對白說成發自內心的語言。「當機會再來臨時,我的功課已經做好了。」張艾嘉接到了《梅花》(1975)、《碧雲天》(1976)等好劇本,放膽用自己的方式演。「我每一次都用真眼淚。很多人演哭都是假哭,因為真哭不好看,鼻子會腫,嘴巴會變厚。我嘴巴已經蠻厚,再一哭就更厚了!」

張艾嘉決心,要把電影當作一生的事業。在七八十年代,女演員通常演到三十出頭,就必定結婚息影。為了讓事業得以延續,她決定自己為自己寫戲。

八十年代初,張艾嘉回台灣和一幫新浪潮導演雄心勃勃打算創文藝片新風,正當覺得前途一片光明之際,迎來的卻是人生第二次重創。

她為觀眾播放了一段當年策劃兼主演的《海灘的一天》(1983,導演為已故的楊德昌)。「這部戲可以和最近的票房冠軍《失蹤罪》比。也是懸疑片,也講夫妻的不信任和現代婚姻的問題。我那個年代已經在拍這樣的故事。很可惜,台灣的發行商絲毫不珍惜,還說,張艾嘉專門拍不賣錢的戲,專門給自己朋友開戲,開觀眾不看的戲……。我很痛心,決定辭職。」

張艾嘉再次放下身段,捲起袖子重新開始。「我靜下心來,開始專心寫《最愛》(1986)的劇本。從那時起,我的生命裏再也沒有成功和失敗兩個詞,只有好好把該做的做好,僅此而已。」

講座上放映的第三段影片,是她的新片《念念》(2014)。「其實不允許放的,可我請求片商,希望讓今天的朋友看到我又一次轉變。他們答應了。」她的眼睛笑成了月牙兒,俏皮的說。

從1974年的《黃面老虎》到2014年的《念念》,觀眾不僅看到了張艾嘉的蛻變,更看到了電影在語言、節奏、畫面、拍攝手法的發展。拍電影是用視聽講故事的藝術。眼前的張艾嘉用自己的過去,成功地說着關於失敗的故事。

錄像

上一個下一個

快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