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世界
2017年7月
 

回想十年前,拍照還用得上照相機,到陌生的環境要鋪開紙本地圖查找路線,打發時間的手機遊戲只有俄羅斯方塊或貪食蛇,即便沒帶手機出門,頂多只是無法與他人通話與接收短訊。而到了2017年的今天,如果發現自己沒帶手機,不僅會絕望於「失聯」,還會因為失去了定位覓路、訂餐、打車、社交分享的工具而悵然若失。

 

 

智能手機這個「聰明」的便攜設備,幾乎照看了現代人衣食住行各方面。從前需要靠人力完成的瑣事,現在大多安心交給這位貼身的電子管家。取代由面對面交流所搭建起來的「人際關係」的,是形影不離的「人機關係」。

 

 

十年盛世的背後

你現在手上拿着的智能電話是十年內買過的第幾部?將來還需要擁有多少部呢?全世界迄今已生產超過七十一億部智能手機,假設每一部智能手機仍能正常運作,那麼全球人口幾乎可實現人手一部。

根據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調查發現,每部手機的使用周期不到二十二個月。由此推算,每個人一生中至少會擁有二十九部手機。全球十八到三十五歲人口擁有智能手機的比例已達到62%,而在德國和南韓等發達國家,比例更高達90%。在香港,目前每人平均擁有4.25部智能手機,比南韓、中國內地、美國和德國還要多。

 

智能的代價

製造一部智能手機,共需要六十多種元素。七十一億部智能手機生產下來,採礦與加工都對環境和人影響極大。

智能手機中所用到的鈳鉭鐵礦,八成產自剛果民主共和國。原始而危險的採集過程為當地的小企業家帶來高收益,卻使大片土地遭到掠奪式開發。與此同時,製造智能手機的過程耗能極高。自2007年起,每年至少有968 TWh的電能耗於生產手機,幾乎等於印度一年的用電量。

生產手機的電子廠工人更是不知不覺暴露於有損健康的危險化學物質中。據2014年中國勞工行動(Labour Action China)調查,iPhone製造商富士康在生產過程中使用苯和正己烷等化學物質,導致至少十三名工人確診患上白血病。苯和正己烷長期廣泛用於內地電子製造業,自2010年以來已令數以千計的中國工人因苯中毒而患上白血病。

 

回收舉步維艱

在被棄置的舊手機中,只有不到16%通過正規渠道回收,剩下的大多進了堆填區或焚化爐。無法降解的重金屬污染了土地,焚燒時產生的有害氣體進入空氣,威脅當地居民的健康。

即便是交由正規回收商處理電子廢棄物,智能手機的複雜設計也讓回收變得艱難。小型部件包含種類繁多且難以分解的材料和元素,即使熔煉後也無法回收。

 

 

變革路口:可循環生產

Fairphone是荷蘭一家非牟利科創企業,正試圖通過對原料和加工的控制,減少手機生產中的血汗供應和環境危害。他們用於生產的每一包礦石都會標記追蹤來源,並確保工人拿到合理報酬。

對於手機本身,Fairphone配置了易更換的可拆卸電池,從產品網站上可以購買所有部件,方便用家自行更換,不必因維修麻煩而買新機。公司還提供回收服務,確保舊機可以徹底回收再利用。

 

 

「製造→使用→丟棄」的生產模式讓資源有限的地球難以承受,而環保智能手機從產品本身與製造過程中去除有害化學物質,且重複利用部件,不僅能保護消費者和工人的健康與安全,也能停止原生礦場的開採,同時實現更安全的回收。這一「重複使用原料」的可循環生產模式,無疑將成為消費電子乃至整個製造業長遠發展的關鍵所在。

 

 

 

 

回最上

 

《續綠中大》電子通訊由香港中文大學資訊處校園規劃及可持續發展處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