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readers,
With the launch of e-newsletter CUHK in Focus, CUHKUPDates has retired and this site will no longer be updated. To stay abreast of the University’s latest news, please go to https://focus.cuhk.edu.hk. Thank you.

DraftCraft

懶翻譯,爛翻譯

這年頭,沒有一點英文根基,差點就不懂中文。這話看似犯駁,但用來形容二十一世紀初香港的語言環境,真是沒有比這更好的了。明白這意思嗎?沒有比這更好的,就是「Can’t be better」。

香港素以華洋雜處的「亞洲國際都會」自居,凡事若非兩文三語,也必得中英雙語。不少人說自己是用英語思考的,大家日常也很習慣雜用一些英語短句,例如人家問你覺得這次聚會的安排怎樣,一句「Can’t be better」是多麼言簡意賅,大方得體。要是用中文,真不知怎麼表達才好。

漸漸,我們都相信中文這語言真是不夠嚴密,不足以精確表達思想。我們忘記了本就有「無與倫比」這個現成的說法,如果嫌它太文雅(這在今時今日可是死罪),也還有「最好不過」。

5月15日,教資會宣布,以試驗形式推出一項一億五千萬元的競逐研究資助計劃。該會的新聞稿題目是「教資會推出研究影響基金」。不少報章翌日都以顯著篇幅報道。《蘋果日報》亦步亦趨,標題「教資會撥1.5億元設研究影響基金」。這兒出現了歧義。究竟推出或設立的是甚麼?如果是研究,那是基金受到研究影響了嗎?

當然,如果英文夠好,又略識沿襲英國的高等院校撥款機制,這條題目是不難解讀的。惦量一下:研究是research,影響是impact,基金是fund,教資會的英文稿正是「UGC launches Research Impact Fund」,一望而知是推出了以此為名的基金。

所謂research impact,據英國研究委員會總會(Research Councils UK)界定,是優秀的研究對學術或者社經層面的貢獻。在該總會2013年的「研究卓越架構」(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的港台翻譯)裏,「影響」佔評鑑的百分之二十,準則是廣及和重要的程度。香港近年也愈加強調研究的社會影響,政府便要求教資會於一年內完成檢討研究經費的分配方法,加入研究影響、知識及科技轉移成效等評審準則。

然而,一般市民不會有此認知。他們只能靠拼湊標題裏「研究影響基金」六字,弄出個所以然。部分報章嘗試在擬題時下點工夫,略加解釋,例如《明報》的「教資會1.5億助有社會影響研究」;《東方日報》的「教資會1.5億元設『研究影響基金』」,加上引號突出基金名稱;《文匯報》的「教資會1.5億資助大學研究升呢」,棄規範漢語而用上了稍嫌過氣的港式潮語,不論風格,總也算是盡了點責任。

儘管各盡人事,「研究影響基金」已成定譯。歧義很多時候是懶翻譯的產品,對着一個英文名詞,就如打開百子櫃按方執藥,省便快捷。英文有ABC,中文即有甲乙丙,可不工整?殊不知英文的詞性一目了然,而中文詞語很多時既可名也可動,嫌「提升研究影響力基金」累贅,不夠英文原文簡潔,硬是要逐字對譯,就容易出現歧義。

委員會名稱也是翻譯的死結,切忌硬譯。「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是「Committeeon Reduction of Salt and Sugar in Food」,比起「降低鹽和糖在食物中委員會」,當然不算硬譯,但還未合格。第一,沒有顧及聯想,一般人看見「食物中」三字,當會聯想「毒」為第四字,在搜尋器輸入前三字,第一個跳出來的詞組也定是「食物中毒」。讀者需看到或讀到「鹽和糖」才稍有所悟,但「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其實語焉不詳,需加一「的」字意思才清楚。第二,「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唸起來節奏彆扭,結構上仍可能出現歧義──「鹽和糖」究竟應依附「食物中」還是修飾「委員會」。如果定名為「促降食物鹽糖含量委員會」,委員會的職責便望文知義,節奏也自然。

翻譯並不是找配對,爛翻譯通常就是懶翻譯。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No. 499, Newsletter in Jun 2017.

Tags
語文 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