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readers,
With the launch of e-newsletter CUHK in Focus, CUHKUPDates has retired and this site will no longer be updated. To stay abreast of the University’s latest news, please go to https://focus.cuhk.edu.hk. Thank you.

ARTiculation

The Character Worth More than Gold


神秘的甲骨文最近得到《南華早報》的大篇幅報道。事源河南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宣布凡能破譯未釋讀甲骨文者,每解出一字,可獲獎金十萬元人民幣。「一字萬金」的懸賞一方面印證了甲骨文解讀之艱難,另一方面,也帶出了這些距今三千多年的文字之重大價值。

文物館現正舉行「典雅勁健:香港中文大學藏甲骨集」展覽,當中展品正可資佐證。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說,甲骨文可以修正漢字研究最重要的著作《說文解字》之誤說。以下圖中的「伐」字為例,《說文》的解釋是:「,擊也。從人持戈。」但當我們看到該字甲骨文的形態是的時候,就可以知道古人造「伐」這個字時,所指的不是持戈的人,反而是被戈砍頭的人。

甲骨上「伐」字的形態是被戈砍頭的人

而從史學的角度來說,早於春秋年間,商史散佚情況已甚嚴重,孔子就曾有「文獻不足徵」之嘆。甲骨文重見天日之後,有了第一手史料,我們才可更切實把握殷商的歷史文化和社會風俗。再以同一片甲骨為例:文字記載的是商王卜問砍殺俘虜及對剖三羊以祭祀祖先父丁是否合宜,既是記載商代祭祀情況的重要史料,也反映了有商一代巫覡、祭祀和政治密不可分的關係。

雖然甲骨珍稀無比,但這批寶藏自商亡後一直長埋地下,連孔子、許慎都無緣得見。在之後的悠長歲月裏,偶爾被民眾挖出的甲骨更被當作藥材,輾為粉末者不知凡幾。1899年,晚清翰林王懿榮因緣際會發現「藥材」上的古老文字,但未及展開研究,即逢八國聯軍攻陷北京,王氏投井殉國,中國也踏入一個風雨飄搖的世代。以甲骨之古,質地本就脆弱,即便出土後得保完整,亂世經年,顛沛流離,難免殘缺破碎,為原已不易的研究工作平添障礙。

因此,要解開甲骨之謎,除了循文獻線索推敲字義之外,綴合這些承載古代文明的珍貴拼圖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途徑。因破片斷面的情況是確認綴合是否成立的重要條件,研究當以親見實物為上。例如在本次展覽的研究過程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宗焜博士就在為展品製作拓片時發現了兩對可以綴合的甲骨片。但出土甲骨經傳教士及其他人士之手輾轉流傳,早已散落到世界各地,單純依靠實物對比來作綴合畢竟成效有限。此時甲骨收藏機構的出版物就幫上了大忙,使各地的研究者可以打破地域界限,進行遙綴,為破譯甲骨文提供更多線索。

綴合的甲骨片,為破譯甲骨文提供更多線索

誠如饒宗頤教授所言,漢字可謂整個漢文化構成的因子,形文、聲文的高度美化,造就了漢字這一大樹,枝葉葰茂,風華獨絕,文字、文學、藝術(書法)三者的連鎖關係,構成漢文化最引人入勝的魅力。作為目前所見最早的系統漢字,甲骨文無疑值得我們好好認識。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No. 502, Newsletter in Sep 2017.

Tags
文物館 展覽 甲骨文 饒宗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