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readers,
With the launch of e-newsletter CUHK in Focus, CUHKUPDates has retired and this site will no longer be updated. To stay abreast of the University’s latest news, please go to https://focus.cuhk.edu.hk. Thank you.

ARTiculation

Sojourns of the Literati

現代人旅遊後喜歡在社交平台分享打卡照和各種hashtags,讓親友讚好和留言。其實古人也有類似的行為,不過他們沒有互聯網,分享的也不是照片,而是一種相當有趣的藝術品類:紀遊圖。

紀遊圖可說是濫觴於南朝人宗炳。這位宗炳先生有旅遊癖,但老病後無法出門,於是把以往遊歷所見的名山大川繪於房間的牆壁之上,躺在床上用眼睛旅行。宗炳這個創意滿分的行動為後代文人津津樂道,使「臥遊」成為中國山水畫論中一個重要概念。

明清時期,隨着經濟與交通的發展,旅遊業前所未有地蓬勃,紀遊文學和紀遊圖也隨之達到頂峰。物阜民豐又詩情畫意的蘇州就養出了一群熱愛旅遊的古代文藝老中青。江南才子旅行的意義當然不是買土特產,他們玩賞過明山秀水之後帶回家的,往往是滿滿的藝術衝動。

能詩擅畫者如文徵明、沈周、唐寅可以透過詩畫記下旅途風光和遊歷過程;不善畫事者如王世貞也可以把紀遊詩文交給畫家朋友如陸治、錢穀,配合文字繪成紀遊圖。畫成之後,曾經同遊的友人,甚至其他不在場的人都可以在卷後題跋,抒發感受、發表意見,就像社交平台的留言欄一樣熱鬧!

文物館也藏了一幅署名「萬里歸人黃向堅」的紀遊圖。黃向堅是明末清初的蘇州人。到底這位江南文青去了哪個萬里之外的地方旅行?又為何而去呢?話說黃向堅的爸爸黃孔昭崇禎年間在雲南當官,改朝換代之際,雙方受戰火阻隔。當時三十出頭的黃向堅不顧妻兒勸阻,決意徒步前往雲南尋親。幾經波折,約兩年後才成功把家人接回蘇州。這件作品就描寫了三人(應是代表黃父、黃向堅和童子)在雲南遊覽雞足山的經歷。

一如大部分的紀遊圖,這幅超過五米長的畫卷也有一條明顯的遊覽路徑,上面用文字標出景點名稱。兩個文士打扮的人和挑着行李的童子在長卷不同部分重復出現,讓觀者在左舒右卷之間跟隨三人走到洗心橋、龍潭等不同名勝,用眼睛來一趟旅行。更有趣的是,根據當代學者Elizabeth Kindall的實地研究,雖然洱海到雞足山腳以及洗心橋到山頂的部分各約佔全畫一半,但兩段路程的實際距離其實並不一致,只是因地勢不同以致步行時間相若。換言之,這幅畫是依據行走時間而非實際距離的比例而構圖,而只有去過當地的人才能讀出畫家的巧思。Kindall認為這幅作品是黃向堅送給父親的重陽節禮物,果是,這對黃爸爸來說,應該是世上最有心思的旅遊紀念品。

以上部分內容曾於王劍凡博士「UGED2892旅行哲學」課堂上分享,謹此致謝。

Heidi Wong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No. 529/530, Newsletter in Dec 2018.

Tags
Travel photo art museum philosophy of travel Wong Kim-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