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351

No. 351, 19.1.2010 第三五一期 二零一零年一月十九日 No. 351 19 January 2010 本刊由香港中文大學資訊處出版,每月出版兩期。截稿日期及稿例載於 www.cuhk.edu.hk/iso/newslter/ 。 The CUHK Newsletter is published by the Information Services Office, CUHK, on a fortnightly basis. Submission guidelines and deadlines can be found at www.cuhk.edu.hk/iso/newslter/. 你 有夢想嗎?在香港這樣的功利社會,在今天這個世 代,人們除了追求住豪宅、開名車這些金錢能衡量 的價值外,還會不會有夢想呢? 鍾雅欣、江嘉琪、施美婷、陳雪兒、胡幗姿、楊承謙和吳雨 桐七位中大藝術系學生,在該系導師莫一新的帶領下,參 與民政事務局主辦的「藝綻@冬日」社區藝術計劃,以「夠 膽發夢」為主題,在沙田公園豎立了三十八塊繫上大氣球 的人形展板,代表了他們曾訪問過的三十八位「沙田友」的 夢想和心聲。 這七位年輕藝術家都是莫一新所開公共藝術課的學生,莫 先生說:「以往修這門課的同學,只是紙上談兵,根據理論 做一些假設的計劃。這次卻真正有機會實踐,把作品做出 來,放在公共空間展示。」 可曾有夢想? 中大負責的藝術創作以「夠膽發夢」為主題,莫一新說是 想把一些為人所忽略或遺忘但卻很可貴的東西發掘出 來,希望令受訪者和公眾反思:究竟自己是否有夢想? 他說:「如果沒有夢想,那問題可 大了。為甚麼會沒有?如 果有,這夢想是否 已實現?還是極度 不切實際,遙不可 及?」 他們總共訪問了百多人,有的 是在公園、商場或街頭隨機 抽選的路人,有的是 區內學校的學生。 莫一新說: 「我們希望 涵蓋面盡量廣 一點,受訪者除了年輕 人之外,還有老人家, 也有外籍傭工。」 七名藝術家從這百多位受訪者中選出三十八位最特 殊的為展品藍本。人形展板上受訪者的容貌都經馬 賽克效果處理,莫一新解釋:「談到個人的夢想,是 蠻私密的事情。為了不令他們尷尬,我們決定採用馬 賽克鑲嵌的形式,一方面希望能呈現受訪者的容貌, 但又避免樣子一下子讓人認出。」 這些作品看似一樣,細看之下,其實各有不同風格。 楊承謙喜歡簡潔的線條和造型,鮮艷的顏色。另一位 參與學生胡幗姿則會視受訪者的故事而定,「例如他的夢 想是成為一隻風箏,我就會用風箏的圖像去配合。例如他 喜歡畫臉譜,我就會用類似的簡單圖案。」 特殊的互動 藝術直接與公眾接軌,往往產生意想不到的「火花」,作品 遭破壞是其一。繫在人形展板的大氣球被人放走或偷走。 莫一新笑說:「想不到他們會用這樣特殊的方法,與我們 的作品互動。」 莫一新希望參與這次活動的學生學到如何與不同人接觸 溝通,解決層出不窮的突發事件。他舉例:「安裝作品那 天,本來約好運送的貨車上午到達,結果等到黃昏7點半 才到,打亂了整個計劃,他們必須即時調度和反應,安排 人手,和安裝工人溝通。這是公共藝術創作過程的家常便 飯。如果紙上談兵,肯定感受不到。」 楊承謙事前已預計到會有困難,但實際會遇 到甚麼困難,卻真是要經歷過才知道。他 的經驗之一是:「許多人都把這個公園叫 作沙田中央公園,受訪者一直這樣稱 呼,我們在展板上原文照錄,誰 知道沙田公園管理當局對於多 了『中央』兩字很介意。」 胡幗姿則說,沒想到完成和設 置作品後,還有那麼多工作要 跟進。「要親自帶導賞團,向公眾講 解計劃內容,又要接受傳媒訪問,並 有很多事後檢討,做各種報告。同學 們開玩笑說:要等到作品拆走以 後,才會真正告一段落。」而她 認為最大的得着,是學到如何 把自己的創作意念及整個計劃 的構思,向不同人闡述。 莫一新對此很同意:「做個人創作,藝術家完成作品後,就 讓觀眾根據自己不同的背景和能力去理解作品;所以可以 藝術系導師莫一新先生 Mr. Mok Yat-san, instructor at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續下頁 To be continued ) 這個冬天,沙田公園很藝術 Sha Tin Park Gets Artistic with CUHK Installations 很自我。但公共藝術完全是 兩回事,它的最大目的是和人 溝通,並且以作品為橋樑,令公 眾接受藝術,使藝術融入公眾。」 最漂亮的畫面 不約而同,師生最感到愜意的是公園使用者與他們作品之 間的和諧。莫一新說:「公園有一塊大草坪,假日有很多外 傭在那裏聚集、用餐、休息。大家很融洽,和作品形成一道 很美的畫面。」 胡幗姿也說:「看到一家大小或者外傭在自己的藝術品附 近吃午餐、溜兔子,在那兒或坐或躺,和藝術品那麼親近。 這種感覺讓我感到很舒服。」 既然「夠膽發夢」,自不會沒有夢想,楊承謙說:「希望日後 可以繼續走藝術的道路。」胡幗姿的夢想則是:「更好地 把藝術和自己的生活融合,並且把藝術帶給人們。」 W hat’s your dream? In a society as materialistic as Hong Kong, do people have dreams other than buying luxury houses and car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r. Mok Yat-san, instructor at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seven CUHK students Chung Nga-yan, Kong Ka-ki, Sze Mei-ting, Chan Suet-yi, Remex Wu, Yeung Shing-him Bernard and Ung U-tong took part in ‘Budding Winter’, a community-arts programme organized by the Home Affairs Bureau. Titled ‘Dare to Dream’, their public art project involves the installation of 38 pieces of board figures and balloons in Sha Tin Park. These board figures represent the dreams of 38 individuals who hang out in Shatin. These seven budding artists are students of the course on public art offered by Mr. Mok, who said, ‘The previous students of my course were armchair strategists. The projects they did for the course were not realized. But this batch of students are lucky. They get to produce their artwork and display, them in public.’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