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388
4 No. 388, 4.12.2011 『兩 個月前,梁(元生)院長邀請我在崇 基學院的早會演講,他說這個講座 的主講者都是頭戴光環的學者。今天,本人不勝榮 幸,頂着半白而稀疏的頭髮站在這裏,和各位談談 往事,也談談創校先賢的高瞻遠矚和本人的願望。 今日是崇基六十周年的紀念日,本人今年六十有二, 先父和先姐都曾在此工作,我們三兄弟都在崇基肆 業。崇基學院培養了我,我也以此為榮。 一九五四年,先父丘鎮英先生協助當時崇基的凌道 揚院長到馬料水選建校址,當時崇基書院所心儀的 土地,為丘姓客家村民的田產。先父以同宗的情誼 說服了村民,把祖業出讓給崇基辦學。當年書院裏 有不少流亡學生就讀。他們胼手胝足,建立了最早 期的校舍。五十年代,物質生活甚為匱乏。由於經費 不足,大部分教授收入低微,僅足糊口。在艱苦的 歲月中,學生雖然半工半讀,但仍然堅持本天地立 心、無間東西、尊崇基督、勵志篤行的立校精神。 我們在吐露港畔,遠眺雄偉蒼蒼的馬鞍山,總覺得 志氣高昂;我們在清早日出時,靜觀着薄霧低垂,漁 夫撒網的海景,心情特別平靜;在火車隆隆聲中,我 們在課堂裏切磋問學,樂也洋洋。 在運送豬隻到香港的火車上,我們見證了中國從衰 弱而興盛的歷程,同時也看着大學的發展。先是聯 合、新亞兩個書院搬到馬料水,校園因此擴大了不 少,其後又增加了逸夫書院。到了近年,更加多了其 他比較小型的書院。這些書院各有特色,但崇基始 終是最主要的書院,它位於大學最顯著的地帶, 正如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哈佛大學的 Adams House 一樣,都是大學裏面帶標誌性的書院。 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的畢業生立身處世,在中學、大 專、政府部門、工商界和各種專業中,都不乏成功的例 子。身為崇基的校友和學生,能對社會作出如許貢獻,實 在感到自豪。 六十年來,崇基的校友,包括我們的前輩,自己一代,以 及我們的學生,散播在全世界各地,逐漸建立起一種獨 特的傳统,這或許是中文大學能夠流傳永世的契機。這 種傳統要和英國的劍橋、牛津,法國的巴黎大學,美國的 哈佛、耶魯並駕齊驅,我們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從進入 學院的那一刻開始,我們的朝夕切磋,同悲共喜,畢業後 在不同的崗位上發光發熱,遙相呼應,凡此種種,都如 涓涓細流,融滙成大學的傳统。不知不覺地,大學影響我 們的前途,她是我們的根,孕育了我們的思想,讓我們成 熟。在校園裏編織了美好的夢,終此一生我們努力不懈, 讓夢想成真。 然而,我們必須看到,書院作為保存文化、弘揚學術的 機構,學生亦有學人的使命。從古到今,代有盛衰,國有 興亡,但文化的大河長流不息。它移風易俗,維繫着整 個中華民族的團結,滋潤我們的生活,使其多姿多采。 在西方,古希臘早已覆亡,可是它的文化卻源遠流長, 透過文藝復興,或明或暗地影響着現代社會的科學和 文化。 中華文明和希臘文明都是古文明中最優秀的。這兩種文 明在發展期間,無不經過聖哲賢人們的深思,反覆探究 始能確立,呈現其中不朽的精神。而這些思考、辯論 往往是在一些學院裏完成的,在中國有孔子和弟子 的「私學」,亦有宋明的書院;在西方則有柏拉圖的 學院,以及歐洲中世紀以來的大學。這些學院都能 承先啟後,推動了文明的進程,照亮了歷史的航道。 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衝擊, 可說是花果飄零。有心人都在找尋一種能融滙東 西方思想的文化,悠悠百載,從沒放棄。崇基立校 的精神在於本天地立心,無間東西,溝通學術,其大 義亦在此。六十多年來,由於政治的原因,國內的學 者沒有辦法能培養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所推許的 「獨立之思想,自由之意志」。香港雖然偏處一隅, 卻有這樣的客觀條件,關鍵在於同學們有沒有雄心 壯志,去引領風騷,或在科學界,或在文化界打造 出一個全新的局面。我衷心希望,糅合東西文化的 學者,很快就在崇基學院這片沃土上成長。 記得當年先父在崇基授課,課後在家和學生討論 希臘哲學的真諦,講到求真和美善,此中情景,數 十年後,猶歷歷如在目前。它激勵我在學術上勇往 直前,「究天人之際」,參悟大自然的奧秘,做一個 昂昂然的大丈夫。我國的文化沉積既富且麗,有關 人際與天人關係的中庸思想尤其深刻,如何參照希 臘哲學來補其不足,值得我們深思。人在年青時, 總要立大志、成就大事業。校歌說「止於至善,真理 彌光」,願與諸君共勉。』 崇基學院於 10 月 28 日舉行六十周年院慶 感恩崇拜,邀得肆業於崇基學院的中大 博文講座教授 丘成桐 教授,分享他與學 院和中大的淵源、當年校園生活點滴,以 及他對畢業生的期望。 丘教授不但是數學界巨擘,更文理兼 通。旁徵博引且情理兼備的演詞,固然 令人動容,在他與專撰寫科學文章的 Steve Nadis 合著的 The Shape of Inner Space: String Theory and the Geometry of the Universe’s Hidden Dimensions 一書中,不但闡述卡拉比-丘空間和弦理 論上的問題,亦刊載了他的兩篇詩作,將 科學和文學在抽象空間中結成一體。 穿梭文理之間 丘成桐教授 Sauntering between Arts and Science Prof. Yau Shing-tung , a Chung Chi College alumnus and CUHK Distinguished Professor-at-Large, was invited to speak at the College’s 60th Anniversary Founders’ Day Thanksgiving Service on 28 October. Having had a long association with the College and the University, Professor Yau recounted his days on campus and spoke on his expectations for the graduates. Professor Yau is a mathematics giant who is also well versed in the arts. His speech which combined reason and passion was inspiring. In his book The Shape of Inner Space: String Theory and the Geometry of the Universe’s Hidden Dimensions , co-authored with Steve Nadis, a science writer, Professor Yau gave a detailed account of the Calabi-Yau space and string theory. Readers are also given a glimpse of his literary talent by the publication of two poems in the book which merges the abstract spaces of both science and literature. Prof. Yau Shing-tung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