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521

02 # 5 2 1 | 1 9 . 0 8 . 2 0 1 8 經 過一年多的宣傳,政府於上月5日正式推出首項公 共年金—香港年金計劃(圖一),年滿六十五歲 的香港永久居民,只要繳付一筆過金額,即可每月 獲發固定年金,直至終老,自製「長糧」,生活無憂云。香港 年金計劃首次發行的額度為一百億元,供市民認購。為增加 年金計劃的吸引力,申請長者生活津貼時,年金面值不計作 資產。 年金計劃實為另類人壽保險,不同之處是後者每月繳付特定 金額,累積至一定年期才一次取回;年金則剛好相反,先付整 筆金額,再分期取回。年金不是甚麼新事物,在外國早有,政 府現在才設公共年金,會不會是姍姍來遲?認購年金又是否 划算? 後來或可居上 金融學系 陳偉森 教授是大學教職員公積金(1995)計劃及 「丙」類計劃的成員受託人,長期研究退休保障,並參與政 府的年金研究,2016年完成了「如何增加香港中年人對年 金的需求」研究報告。陳教授說:「就設立時間來說,香 港無疑是落後了。從另一角度來看,卻不一定不是好 事。像台灣和日本便早早設立公共年金,但面對人口 嚴重老化,台灣年金基金瀕臨破產,不得不削減年 金金額,社會嘩然,反對和抗爭不絕。在日本,年金 入不敷支的問題亦逐漸浮現。香港汲取前人 經驗,有助設計更周全的年金計劃。 「政府在2000年推出強積金計劃,累積了 相當數額,市民承接了強積金所得,大可 用以投資年金,時機是合適的,也算是一 個強積金後續。」 疑問與限制 從年金每月發放金額來算,其回報率 是4%,陳教授認為合理。不過,回報 率是取決於本金和環球市場投資環境。他 估計年金計劃汲納的款項將交由外匯基金代為投資,這樣 問題來了,當投資失利,年金依然要定期發放,可是本金減 少又會影響回報,形成惡性循環。環球金融市場在今年上 半年相當波動,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第二季錄得七十七億 元的虧損。「香港年金公司由政府持有,固然不會破產,但 當有嚴重虧損,如何解決?由公帑補貼?政府未有清楚交 代。」 市民對年金的認受性,也讓陳教授存疑。以安老按揭為例, 自2011年推出以來,截止今年6月底,成交個案只是二千六 百多宗,未算受歡迎。他說:「我在2005年開始研究時,香 港還未有私營的年金,是近年開始才陸續有保險公司開拓年 金市場。」據保險業監管局的數據顯示,今年首季新造的私 營年金保費近二十五億。「參與年金計劃人數是關鍵因素, 要是認受性低,認購反應不熱烈,本金和回報吸引力會跟着 下降。」 此外,香港年金計劃只供個人認購,陳教授表示:「若一對 年齡分別為六十八及六十五的夫妻,有一百萬元可供認購年 金,現時的機制下,他們必須分別認購,怎樣分配?在成熟 的年金市場設有存活者年金,夫妻合併認購,一方身故後, 另一方仍可繼續獲發年金至身故。」 通脹蠶食 替代率是指退休後收入佔退休前的百分比,替代率愈高,退 休後生活也自然較寫意。不計算醫療開支,一般而言,四至 六成已經不俗。陳教授解釋:「以月薪一萬五千元計算,每月 五千餘元的年金只有三成多,着實不足。 「別忘了年金是定額發放,不會隨通脹而增。由1987至2017 年間,香港的通脹率約1.2%。長者每月領取的金額不變,購 買力便隨之下降。假設一位六十五歲女士認購一百萬元年 金,通脹率分別以1%和2%計算,三十年後,她所領取的五千 三百元,購買力分別下降26%及45%,即等於現值三千九百 二十二元及二千九百一十五元(圖二)。」換言之,年金計劃 年期的確是夠「長」,但「糧」則未必足夠。 專家的建議 總括而言,陳教授認為年金的設立是個好開始,提醒市民 及早為退休做好準備。他強調:「不要過於側重年金,以為 有了它便可解決所有問題,每人的需求不同,要按期望退休 年齡、預期壽命、身體狀況、預期生活方式和水平、醫療開 支、收入來源、資產淨值及現金流、理財能力和知識、進取 程度、居住地點、通脹率及市場利率波動等一籃子因素來衡 量。」正如香港年金公司在宣傳結尾時亦不忘提醒市民,不 宜將所有現金投入年金計劃。 陳教授坦言:「要是我已年屆六十五,會認購年金,因為自 忖身體健康。然而,這是個人的決定。有意認購者需仔細衡 量,或找理財顧問協助。」 討論應對退休方案之餘,擔任大學公積金計劃成員受託人 近七年的陳教授有感而發道:「我發覺好一部分同事見有大 學代為管理,便對自己的公積金置諸不理。可是,退休後始 終也是由自己管理的,故我鼓勵大家不妨多了解基本理財知 識,為自己制訂合適的退休計劃。」 他寄語同事:「規劃退休是越早越好,年輕時大可先定大方 向,再作長線投資,每五或十年檢討及修訂。待四十歲後, 開始思考要怎樣的退休生活,大可不必作詳細規劃,但絕不 忽略規劃的需要,因為選取合適投資和取得回報都需要時間 的。」 A fter over one year of promotion, the government finally launched its first-ever life annuity scheme—the HKMC Annuity Plan (Figure 1). All citizens aged 65 or above are entitled to lifetime guaranteed monthly annuity payments after paying a single premium. The tranche quota has been set at HK$10 billion. To make the plan more attractive, the one-off lump-sum premium payment placed with the annuity scheme will not be counted as asset. In other words, subscribing for the plan will have no impact on eligibility for the Old Age Living Allowance. The Annuity Plan is an alternative life insurance plan, but the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latter requires monthly payments over an extended period before the policy owner can claim the sum insured, while the former involves payment of a single premium in return for regular payments. Annuity scheme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other countries but it is a novelty in Hong Kong. Is it fair to say that the plan should have been implemented earlier? Is it a wise thing to invest in the Annuity Plan? An Advantageous Late Start Prof. Chan Wai-sum of the Department of Finance is a Member Trustee for CUHK’s Staff Superannuation Scheme (1995) and Terms of Service (C) Staff Terminal Gratuity Scheme (TGS), and one of his research areas is retirement protection. He has been actively involved in annuities research commissioned by the government, being one of the writers of a report titled ‘How to Increase the 退休,退憂? Worry-free Retirement? 陳偉森教授 Prof. Chan Wai-sum Photo by ISO Staff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