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榜上友名

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區藹芝辦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學校冀改香港音樂學風

區藹芝校友把維也納兒童合唱團辦學模式從音樂之都搬往香港。音樂在這所學校將是主要與必修課。

區藹芝:「音樂在這所學校將是主要和必修課,承托學術和創意學習。」<em>(Keith Hiro攝)</em>

今年10月,維也納兒童合唱團一眾身穿深藍色水手服的男孩在香港大會堂,一字不差地唱出粵語民謠《月光光》,全場嘩然。台下的區藹芝笑得分外開懷,眼前維也納與香港融和的景象可算是她近十年努力的成果。

1994年,區藹芝是中大中文系二年級生,那年她首次欣賞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巡迴演唱會香港站的演出;2001年,合唱團再度來港巡演,接待單位是區藹芝在中大畢業後創辦的藝術顧問公司「策藝靈感」。

維也納兒童合唱團是奧地利國寶之一<em>(受訪者提供)</em>

維也納兒童合唱團是奧地利國寶之一,每年巡迴世界各地演出三百場,向來每站只能作短暫停留,演唱會完畢便直奔下一站。當年區藹芝為他們策劃來港行程時,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怎樣可以做得更好?

她當時的想法是,「讓維也納的小孩接觸香港的小孩,而並非只是在音樂會上單向的為香港觀眾表演。」於是有了別出心裁的安排:

區藹芝:「開一間學校不難,辦好一間學校非常難。」<em>(Keith Hiro攝)</em>

「我們招募了二百多位本地合唱團員,排練了維也納兒童合唱團演唱曲目之一《茉莉花》。當維也納團員到達時,香港小朋友不但跟他們一起唱這首國語歌,還進行了一場足球賽和一起到赤柱遊玩,成為了朋友。」

這次巡演過後,區藹芝覺得兩地的合作可再進一步,於是建議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定期派指揮來香港為教師和學生舉辦工作坊。其後更大膽提出成立一所正式的音樂學院,派合唱團導師長駐香港,教授純正的維也納兒童合唱團音樂課程。

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在其首名香港指揮曾智斌帶領下演出<em>(受訪者提供)</em>

「維也納兒童合唱團音樂學院」於2011年成立,是維也納兒童合唱團五百年來首個海外基地。運作上了軌道後,區藹芝又搬出她最愛的問題:怎樣可以做得更好?

「音樂訓練在香港屬課外活動,但學生花在這項課外活動的時間很多,甚至和學業時有拉扯。於是我開始構想,不如像維也納兒童合唱團一樣,自己做一間學校,將學術和音樂擺在一起,透過有效率的練習及時間安排,做到兩者兼得而非兼失。音樂在這所學校將是主要和必修課,承托學術和創意學習。」

區藹芝:「如果能為十年後香港的音樂和創意教育帶來正向改變,我會很慶幸今天自己敢於踏出了這一步。」<em>(Keith Hiro攝)</em>

原來,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在奧地利不止是一個合唱團體,更有自己的寄宿學校,包括幼兒園、小學、中學。九至十二歲是男童高音訓練的黃金時期,那幾年他們除了在學校接受一般學科教育,每年有大約十一個星期周遊列國演出。直至轉聲,就離開兒童合唱團,改唱混聲合唱、音樂劇或玩樂器,並繼續升學。

把這套音樂與學術結合的教育模式原汁原味從音樂之都帶到香港,是區藹芝最近工作的重心,在財政、建築、公關、課程設計各方面從頭搭建「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國際學校」在香港的基礎。

維也納兒童合唱團音樂學院基金於10月9日假政務司司長公館舉行成立典禮<em>(受訪者提供)</em>

區藹芝承認,從零開始辦學校並不是大部分人敢想敢做的事。「開一間學校不難,辦好一間學校非常難。申請教育牌照、找地方建校舍,這些只是必經程序,我並不擔心;程序以外,這所學校能帶出甚麼文化影響,這個才最難最漫長。」

「透過辦學,我想改變的是社會的風氣和價值觀。如今很多香港家長讓孩子學習音樂的着眼點在量而不在質——每天練幾個小時,考到第幾級,機械化的操練令音樂變成了技術而非藝術。學音樂陶冶性情,對這些家長而言,說不上有實質的收成。但不代表,只有可量化的東西才是標準,而不可量化的就不值得重視。」

她知道改變社會和家長思維並非一朝一夕的事,但深信,若今天不採取正確的行動,他日就不會有正確的事情發生。「教育不是一兩天的事。如果能為十年後香港的音樂和創意教育帶來正向改變,我會很慶幸今天自己敢於踏出了這一步。」

文/資訊處 Christine N.

本文出自中大主網頁(2015年11月)

標籤
區藹芝 校友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音樂教育 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