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處   19.9.2011

383

楊鶴強教授(中)和他的研究團隊

 
《中大通訊》第383期 > 洞明集 > 中藥與西藥:是友是敵?

中藥與西藥:是友是敵?

previouspausenext

在香港,很多人患病時都抱着不管中醫西醫,有療效就是好醫的態度,所以中西藥不拒,其實後果可以很嚴重。以中藥丹參為例,這種多年生草本藥用的是根部,肥厚而色赤,味苦辛,性微寒,功能祛瘀止痛、活血通經,對擴張血管很有效,《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藥材,國內有製成中成藥,用以醫治冠心病和心絞痛等症狀。不過病患者如果正在服用西藥裏俗稱「薄血丸」的華法林(warfarin),則千萬不可食丹參或者含丹參成分的中藥。


生物醫學學院的楊鶴強教授解釋說:「華法林是抗凝血藥類別藥物,所謂『薄血』其實是令肝臟減少生產某幾類令血液凝固的蛋白質,通常心律不正或者裝了人工心瓣的病者都須服用。丹參有活血作用,和人參相同。中國人的民間智慧說臨盆的孕婦或者要接受外科手術的病人不可吃參,因恐怕血流不止,道理便在這裏。丹參和華法林都有減低血液凝固的效果,所以兩者不可同時服用,否則副作用會加劇,例如身體無故青腫、流鼻血和牙血、小便帶血等。」


楊鶴強教授的專長是藥物代謝和藥物動力學,二十多年前加入中大藥理學系時,即應陳金泉教授之邀合作研究丹參,當時就是因為出現了華法林和丹參相互影響的個案,大家便着手研究,以找出原因。他指出,傳統中醫藥在內地和香港以至亞洲不少地區一直都有很大的市場,很多人身體不適時都有中西藥交替甚至並用的習慣,但儘管中西醫藥結合的發展已有相當歷史,對中西藥相互作用的研究和認識仍是長路漫漫,有待探索。據楊教授說,近年在歐美國家大行其道的天然和保健產品很多都是草藥製成品,所以草藥研究愈加得到重視,也對中藥研究起了推動作用。


「中藥和西藥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系統,」楊鶴強說。「西藥的理想是製造出一種純淨的化合物,成分、效力以至副作用都一清二楚。中藥不同,以複方為主,一帖藥裏可以有十多二十種藥材,種種不同,煎煮後藥材原本的化學成分已改變,要研究是非常困難的事。我們做的也是單一種藥材的研究,目前集中在傳統中藥及其他自然產品與西藥的相互作用,以及其藥物代謝和毒理上的意義。」

以丹參為例,已知的成分有四十多種,包括水溶性成分的酚酸和脂溶性的丹參酮,兩者都各有藥理上的作用。現時中大的研究已知丹參的水溶性成分對西藥不會引起代謝性的相互作用,但丹參酮對某幾種重要的藥物代謝酶則會造成間接的代謝作用。所謂藥物代謝作用,指的是藥物在人體內的分量和有效力時間。以中西藥的相互作用來說,如果某種中藥成分令病人所服西藥的代謝作用加快,令體內西藥成分減少,即是該西藥無效,反之,則會出現藥性或副作用加劇。


丹參和華法林的藥性或毒性有相互作用,即是中醫所說的相沖,是西方醫學界普通接受的其中一項研究結果。當然有持不同意見者,認為沒有全面的臨床試驗,只可以視作個別的案例。不過近年西方亦開始接受中藥並非是單一體的這個特點。中西醫藥如果能夠相輔相成,對醫學可以是無可限量的發展,但兩者要結合,首先要互相接受。但中藥必須要經西藥式的測試才可以為西方接受嗎?「這似乎是不能不走的一條路,」楊鶴強說。「其實中藥的研究這十多年來進展得很快,主要是儀器先進了,可以更詳細地分析藥物的成分。中藥和西藥究竟是友是敵,就像一幅有十萬碎塊的大拼圖,我們現在拼砌的只是其中的幾塊。」


各期刊物

最新10期

2020年代

2010年代

2019–20

2018–19

2017–18

2016–17

2015–16

2014–15

2013–14

2012–13

2011–12

2010–11

2000年代

2009–10

2008–09

2007–08

2006–07

2005–06

2004–05

2003–04

2002–03

2001–02

2000–01

1990年代

1999–2000

1998–99

1997–98

1996–97

1995–96

1994–95

1993–94

1992–93

1991–92

1990–91

1980年代

社交網路書籤

twitter   facebook   谷歌   百度   qq

快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