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郵給朋友列印

Jane Jackson 談海外學習

Jane Jackson教授
英文系教授、2013年博文教學獎得主

是甚麼把你帶來香港和中大?

1991至1994年,我任北京師範大學「加拿大中國教師教育項目」顧問,往返北京時常途經香港。那時我亦是加拿大哈利法克斯一所大學內的教授英語為第二語言中心主管,希望放多點時間做研究。中大聲譽良好,我認為香港是作我專長範疇研究的理想之地,而我確實選對了﹗1995年我到這裏工作,沒想過會待上多久,到現在已超過十八年了!

你主張以海外學習來提升英語水平,並成功推行好些計劃,可否談談你的經驗和研究發現?

全球各地的聯繫漸趨緊密,大學國際化更形重要,海外學習是國際化進程的一環。2001至2009年,我協助統籌和任教一個為英文主修生而設的海外學習課程,內容包括民族志田野考察以及英國暑期留學。自2009年起,我一直研究中大生到海外學習一年或一個學期,對他們在語言、跨文化學習,以及全人發展的幫助。現時我正帶領一個與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合作的海外學習項目,另外,我亦研究來港交換生的校園體驗。

雖然海外經驗有可能令參加者產生脫胎換骨的改變,但短暫停留的影響其實因人而異。有些學生完成後,第二語言大幅進步,思維更全球化;但亦有些參加者並沒善用異地的語言和文化環境。不少研究人員,包括我,現時均主張要有某種形式的介入,例如開設跨文化溝通課程,提供持續的反思指導。美國的Global Scholar,就是為正在海外學習或已學成歸來的學生提供支援的網站,目的是加強海外學習的成效。

對擬參加交流的學生還有何忠告?

出發前要清楚目標。例如可以想想在個人、學術、社交或專業發展方面,期望有甚麼收穫;選擇與當地生或有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國際生同住;敢於嘗試新事物,積極參與課外活動,很多院校會辦迎新活動,對新生適應甚有幫助;此外,經歷文化衝擊是適應過程中很自然的事,若能堅持,定會獲益良多。我亦鼓勵來港國際生多作新嘗試,盡享本地提供的各種機會。

我極力主張所有學生往外闖,不過,在本地校園也可體驗跨文化交流。我們有很多非本地學生,有些來自內地,我期望可見到更多有意義的跨文化交流。

你是2013年度博文教學獎兩位得主之一,此獎可謂中大最高的教學榮譽,對你有何意義?你認為自己工作上最大的成就是甚麼?

我對獲獎深感榮幸和衷心感激。這獎項顯示大學非常關注教學,並重視能改進教與學的研究。

大學以我對於語言、跨文化溝通和海外學習的研究為根據,開設了數個研究生和本科生課程,這是我最自豪的。最近在教學發展補助金支持下開辦的選修課程Intercultural Transitions: Making Sense of Education Abroad,對象是剛完成海外交流或正在中大交流的本科生,鼓勵本地和非本地學生交流,分享經驗,並反思自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預設和行為。我也在這項補助金支持下開展了中大每年一度的海外交流徵文比賽,至今已是第三屆了。獲獎文章會上載於學術交流處網頁。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也是加拿大人,你有否喜愛的作家或書籍?

家母讀過很多艾莉絲孟若的作品,若她得知孟若女士獲此殊榮,一定會很高興。她把孟若的書留下給我,我很期待閱讀。我自然也喜歡閱讀與中國文化、跨文化和跨國遷移有關的書籍。上次出外參加研討會,就看了馬嚴君玲的自傳Falling Leaves: The Memoir of an Unwanted Chinese Daughter(中譯《落葉歸根》)。我最近又讀了一本關於遷移的書Driving over Lemons: An Optimist in Spain,講述一對英國夫婦移居西班牙南部阿爾普哈拉山脈的故事。

快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