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郵給朋友列印

未來城市變奏曲

城市研究課程教學團隊(左起):姚松炎教授、何穎教授、廖桂賢教授、伍美琴教授、陳永勤教授和田恒德教授
馬屎埔村代表講述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對村民影響
參觀馬寶寶社區農場
考察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
參觀市區重建局觀塘資源中心

莎士比亞的《英雄叛國記》中,Sicinius說:「沒有人民,城市算是甚麽?」群眾即答:「對﹗人民即是城市。」都市問題千絲萬縷,與市民息息相關的議題是研究核心。

本港都市近年高速發展,政府說是為了改善民生,然而「發展」並不是想當然的一個美詞,它同時衍生不少問題,引起社會的熱熾討論甚至強烈反響:新界東北發展被指會令城郊生活失衡、居民多年以務農為生的菜園村因興建高鐵而遭清拆、中環填海要把皇后碼頭拆卸重置、觀塘舊區重建換來了價格高昂的樓盤……,這些問題錯綜複雜,牽連甚廣,所帶來的挑戰,不可能單靠某一傳統學科的知識處理。能掌握都市問題關鍵、化解各範疇爭議的人才,勢將成為各方爭相羅致的對象。

中大於2012至13學年推出城市研究學士課程,以跨學科方式有系統地探討城市發展,讓學生認識不同學術派別的理論,運用城市分析的方法和技巧,了解都市可持續發展、規劃與設計的最佳範例,由此探究城市的性質和變化。課程主任、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地資系)伍美琴教授說:「城市研究是希望找出一個因地制宜發展城市的模式,讓居民生活得愜意,又能尊重環境。」

課程由地資系和建築學院合辦。兩單位不約而同看到社會的需要,都擬開辦關於城市發展的課程。建築學院副教授田恒德教授指,「大家可謂在相若時間有類似想法,地資系擬向校方提交新課程建議書,建築學院也正構思開辦城市設計碩士課程,並計劃與地資系討論由學士課程開始合作的可行性。」

雙方一拍即合,各秉其專長一同設計新課程。地資系系主任陳永勤教授補充,課程隸屬社會科學院,教職員和辦公室主要位於地資系,除了地資系的統計和研究方法等必修科目和好些選修科,社會科學院和文學院其他學系也提供如空間政治學、都市社會學和香港史等進階科目供選修,體現課程的跨學科特點。

伍教授解釋兩者結合的好處:「剖析一個城市,如局限於建築和環境,只會看到都市的設計,但設計背後還有很多人文和社會因素,如歷史、文化、政治和經濟等。結合兩單位,再輔以社會科學院及文學院的全面參與,學生就可從不同角度,更透徹理解都市的形成,以及要改變都市發展形態時,應考慮的各種因素;這正是香港在處理這類議題時所缺乏的元素。」

說到課程特色,伍教授強調是揉合各方專業,而非只提供地資系和建築學院的現有科目予學生選擇,因這未必能訓練學生綜合思考能力。大部分基礎科目都是針對課程目標重新設計,如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設計及地方營造等;課程另一特色是着重可持續發展元素,並希望培養學生以多角度思考,得出多贏的方案,為市民建構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城市是個不斷變動的有機體,為提高學生對市區重建、新市鎮房屋及文物保育等城市議題的觸覺,課程定期舉行論壇,邀請學者、城市規劃師、社區人士、政府官員等,就不同發展項目或議題抒發己見。例如規劃署高級城市規劃師李祖明先生曾講解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天水圍社區發展陣線社工黃穎姿女士也曾獲邀,到校剖析被稱為「悲情城市」的天水圍的都市問題。

此外,學生亦頻頻跑出課室,走進社區。他們到觀塘,考察裕民坊和物華街一帶的觀塘市中心項目發展,參觀市區重建局觀塘資源中心,於區內大廈體驗籠屋生活環境;參加香港故事館舉辦的灣仔保育遊,一睹新舊建築物交替的社區;又往新界東北發展區,了解本地農夫所關心的議題,以及發展商如何收購土地。

課程每年錄取不多於二十人,全皆經過嚴格的面試甄選。伍教授稱沒有指定必修科目要求,凡有好奇心、喜歡提問、願意走出安舒區接受挑戰,並對都市發展有興趣的同學都適合修讀。

快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