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郵給朋友列印

亞洲都市女性的兩難困境

中野幸江教授

研究指香港、上海和東京三地的女性愈發獨立,卻同樣面對着事業與婚姻難以兼得的困局。

日本研究學系系主任中野幸江教授的最新研究顯示,隨着結婚年齡推後,女性的行為正發生轉變。單身女性為了平衡事業與愛情,面對不可小覷的新壓力。

中野教授深入訪問了一百位大致平均分布在香港、上海和東京的單身女士,從而得出調查結果。採訪對象通過「滾雪球抽樣」選出,即由受訪者引介其他符合要求的採訪對象,由中野教授查詢她們對戀人、婚姻和工作的態度與經驗。

儘管三地都屬於相對保守的社會,但每處都呈現出明顯的行為結構轉變,意味着家庭的典型定義—一對異性根據法律的結合—對很多人來說已不適用。

中野教授的樣本中,三十至三十四歲的香港女性有近百分之四十仍是單身,東京則為百分之三十四。「在以往的年代,幾乎所有這類女性都應該已結婚生子了。」她說。

過去,女人一生都圍繞着家庭。不但要生兒育女,還要照顧長輩或不能自理的親戚和家人。不過,女性的角色就相對清楚。

此境不再。「研究女性很有意思,因為女性的身分認同主要源於照顧家庭,」中野教授解釋,「如果她們不結婚,不當媽媽,不用照顧家庭,那她們的生活意義何在?」

大部分女性都想結婚(東京只有一位受訪者說沒有結婚的打算),但並不着急。日本文化曾將女人比喻為聖誕蛋糕,要在12月25日前吃掉。女人應在二十五歲前出嫁,否則「身價」會下跌。

中野教授的訪問顯示,現時日本女性到三十歲以後才會覺得在婚姻市場上貶值。她們還說日本很多招聘廣告明文規定女性申請者須為三十五歲以下,而較年長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會因為年齡而不獲招聘者考慮。

這些態度證實了中野教授探討的核心主題:現今亞洲女性須同時在婚姻和就業市場競逐,可兩者通常不可兼得。

例如,全職工作的女性指自己不願放棄現有工作,認為如果有了孩子需要辭職,另覓新工時只有兼職肯聘用。可是養兒育女仍被視為女性天職,迫使她們在就業市場中場休息。

受訪者年齡不同,態度也相異。三十歲以下的一般感到結婚的大壓力。一位Mari小姐說:「此刻,我覺得如果結不了婚,就一事無成。」三十多歲的女性,則對非傳統關係持更開放態度,例如異地戀、不婚關係。四十多歲的女性通常已放棄結婚念頭。四十歲的大阪人Sana說:「我們不需要男人,但需要工作。」

中野教授說,工資上升不是態度轉變的唯一原因。以日本每四樁婚姻就有一樁以離婚收場為例,婚姻帶來的安全感已不如從前。三個城市的平均結婚年齡都是二十九歲。

在上海,結婚的壓力仍非常嚴峻,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女性都很早結婚。觀乎現代中國女性的生活結構,這的確會造成嚴重壓力。

「女人須接受良好教育,須找份好工作,須二十五歲左右找個對象,然後二十七歲前嫁人,」中野教授說,「但這是很難做到的,因為同一時期女性還須發展自己的事業,而談戀愛在大學時期卻不提倡。」

東京的就業制度十分僵化,女性要兼顧事業與孩子難若登天。然而日本的出生率仍然不足以維持現有人口。

保守政客尤其催促女性生孩子。「結婚被視為女性的公民責任,」中野說,「媒體有很多對單身女性的批評:你們為何如此自私,不肯結婚?」

中野教授相信社會層面的改變終將發生。但現時仍有很多對單身女性的攻擊。在上海和香港她們經常被稱為「剩女」,而日本則會稱她們為「單身寄生族」或「敗犬」。

「這幾個社會的結構都對女性不利,」中野教授說,「如果要求女性在婚姻市場和職場同時競爭,往往不能兩全其美。」

錄像

上一個下一個

快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