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科技公司競相推出新方法,試圖取代密碼保護的方式,可能不久,我們就有更安全和方便的方法。但淘汰密碼後,我們會用甚麼?
許多公司在研究以生物特徵取代密碼。在眾多用於識別的生物特徵中,最為人熟悉的是指紋。你每次離開或返回香港,以e-道辦理出入境手續,就使用了這種科技。
有些人認為流動裝置大行其道,令生物特徵認證變得更方便,有助提高資訊安全。蘋果公司已在新型號智能電話加入指紋感應器,其他可用於辨識的生物特徵還有掌紋、耳紋、瞳孔、聲音和臉孔等。本刊前兩期曾報道,本校信息工程學系和電子工程學系研究隊伍開發的人面識別系統,不管光暗變化和拍攝角度,都能達到99.15%的識別率,堪稱世上最準確。中大在這方面擁有領先技術。
放眼更遠的未來,心跳、血管分布和步態都是有可能利用的生物特徵。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則提出更前衞的想法,他們正在研究以腦電波來識別不同的人,據說準確度達到99%。
識別這些生物特徵,無需科幻電影中那些尖端設備。你的口袋中已有必需的裝置,因為現今的智能電話擁有多種功能強大的感應器,如加速計、陀螺儀、觸控屏幕、麥克風、攝影機。
生物特徵看來有望取代現在的用戶名稱和密碼認證,但這項科技也不是萬無一失。例如,製作精良的假指紋可以騙過指紋掃瞄器。廣泛使用生物特徵技術也令人擔心私隱問題,有些公司的職員已不願向公司呈交指紋。另外,要是智能電話被偷呢?要是外國情報組織想蒐集這些資料呢?畢竟,改密碼容易,要改臉孔和手指頭,可不是按幾個鍵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