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郵給朋友列印

在電車站看藝術

陳育強教授
蕭偉恒
陳軒蒨

在一幅攝影作品前面,觀眾看着照片中扭曲成球形的街道景觀,努力要辨認那究竟是甚麼地方。照片屬於中大藝術碩士課程畢業生蕭偉恒的攝影系列Inverted Expansion,忽然「叮叮」聲響起,本來在細心端詳的觀眾緩緩轉身,跨上靠站的電車。這裏不是藝術館或者畫廊,而是灣仔柯布連道電車站。

中大藝術系、香港電車有限公司及POAD推出「站‧藝廊」第三階段活動,把電車站變成街頭藝廊。除了蕭偉恒,另一位藝術碩士畢業生陳軒蒨也參與其中,她名為The Fragmented Journey的作品放在銅鑼灣邊寧頓街電車站。擔任兩人的藝術啟導是陳育強教授,他說:「電車站有很多人經過和停留,作品會有很多人看見,這是它作為公共藝術場地的優點。」

陳教授解釋,公共藝術可分為「從上而下」和「從下而上」兩類,前者指政府或發展商在公共場所或商場放置的藝術品,目的是達到藝術教育或美化效果,商業機構也可藉此提升企業形象。從下而上模式則由民間主導,有較多社區藝術的內容,目的是透過藝術作品聯繫社區,加強鄰里關係,使居民認識自己社區的特色,並產生賦權作用。

近年這兩種模式有融合的趨勢。陳教授以這次「站‧藝廊」活動為例:「開始是由上而下的,但是藝術家關心的事情卻是從本土社區出發,不是只弄個漂亮裝飾,所以就內容而言,是有由下而上的意味。」

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各有特色。蕭偉恒用攝影機拍下電車行走沿線的景物,再以電腦軟件把影像壓縮成球形,把街坊或電車乘客日常見到的事物以特殊的方法再呈現。他說:「Inverted Expansion是城市空間經過全景球面攝影的展開(Expand)及反置(Invert)過程,將立體的城市空間壓縮成平面的視覺經驗。」

陳軒蒨則採取了雕塑方式,在電車行走的海岸線選取了一些有趣的店鋪和地標,用小孩子做黏土模型的方式砌出來,令觀賞者用童稚的眼光來看一些有人情味和文化的地標。她說:「我的作品勾畫出電車沿線填海土地的輪廓,邀請觀眾一同加入這趟想像旅程,回顧香港海岸線的變遷。」

兩人的內容都是從社區出發。陳育強教授解釋,公共藝術家要謙卑,創作前先要像學生那樣到社區去,尊重這個社區,找尋當地的特質,以藝術手法加以彰顯。所以公共藝術家可說是為人服務的僕人,而非像神那樣創造一些傑作來供人膜拜。該兩項作品將展出至2015年1月。

錄像

上一個下一個

快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