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話題
2013年9月

建惜食文化 使廚餘再生

香港中文大學於9月18日開展為期兩年的「惜食在中大──教育運動及廚餘再生計劃」,將校園化成減少和回收廚餘的「生活試驗室」。開幕禮由中大協理副校長兼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馮通教授(右)主持,馮教授致辭後,大會首播由「豐剩」製作的微電影《少飯》,馮教授亦親身到校園飯堂,向不吃剩飯菜的同學派發優惠劵,宣揚源頭減廢。

添置廚餘堆肥機

計劃的新措施之一是添置兩部廚餘堆肥機,將日常廚餘渣滓分解轉化為天然肥料,用以改善園藝土壤。每部機器每周可處理三百至四百公斤的廚餘,大學的初步目標是於2014至15年前,減少至少百分之二十的廚餘。計劃亦包括其他減少廚餘的行動,如建議某些校園飯堂根據用餐人士剩飯的情況減少其飯量,並鼓勵用餐人士適量點菜。

雖然這是中大首次如此大規模處理廚餘,但將其分解化肥,在校園卻不是新鮮事。過去十多年,大學已使用傳統滾式堆肥桶,每年製出十至二十公噸的肥料,用作綠化校園。

學生主理「食惜勝也」計劃

要推廣減廢惜食,有賴大學成員和學生的協力。學生團體「綠色天地」於今年3月推出「食惜勝也」計劃,派發餐飲優惠券予吃光所點飯菜的同學,又會以餐券鼓勵未能這樣做的同學,希望以經濟誘因促使他們醒覺,從此改變行為。

綠色天地的幹事以下列同學為目標:一)吃光所點飯餐的;二)接近完成飯餐的。前兩者會直接給予優惠券,並鼓勵他們持之以恆;對於最後一類,會以優惠券為誘因,鼓勵他們盡量吃完。派發優惠券時的方式會比較特別,務求飯堂其他同學也注意到環保飲食這個議題。

綠色天地外務副主席陳家勝表示,他們通常會以成群結隊一同吃飯的同學為對象,因可同時接觸更多同學,亦讓他們感覺較自在。「吃光整碟飯菜的,我們會讚賞:還沒吃光的,會鼓勵他盡力而為。幹事亦會向他們講述廚餘問題,解釋只要有心改變,簡單如進餐的小事也可為環保盡一分力。我們會離開幾分鐘,再回來看看,沒有吃剩食物的,便送出優惠券。同學或許已對本港廚餘的驚人數字感到麻木,所以我們嘗試以獎勵令他們改變。」

該計劃由2013年3月開始,平均每周三次在校內幾個學生飯堂舉行,7、8月則暫停。陳家勝續說:「我們沒有公布幹事將於何時何地出沒,以免同學早有準備。」幹事於3月至6月派發的優惠券價值五元,而本學期更會派發十元優惠券。

至於由綠領行動數年前提倡的「少飯」計劃,繼續在校園各飯堂進行,鼓勵學生如認為吃不下整份飯餐的,應主動要求「少飯」。

多管齊下

綠色天地幹事將決定是否把計劃延續至2014年。中大還打算在校園開展更多教育活動和引入更多廚餘堆肥機及堆肥方法,現正待環境及自然保護基金審批撥款。大學可持續發展的中期目標之一,是最遲於2016年校內現有飯堂合約屆滿後,在所有飯堂招標和合約中,加入強制的廚餘管理條款。中大鼓勵校內成員減少奢華消費,並將廢物回收再造,藉此樹立綠色消費的典範。

為何要回收廚餘?

據環境保護署2011至12年資料,香港每天產生約三千二百公噸的廚餘,約佔固體廢物量三分之一。在過去五年,廚餘數量飈升了一倍,本港三個堆填區的容量,預計將於2014、2016及2018年飽和。但這並非單是堆填區飽和問題,收集和運送廚餘到堆填區的過程中,會製造大量碳足印,廚餘又會引來害蟲、發出惡臭和形成損害環境的有毒液體。由廚餘所產生的甲烷,是比二氧化碳要強很多的溫室氣體。因此,解決本港廚餘問題,實在刻不容緩。

 

《續綠中大》電子通訊由香港中文大學資訊處校園規劃及可持續發展處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