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在綠活
2013年11月

當時得令好滋味

「不時不食」,這句中國人的老話在氣候變化加劇的年代更顯智慧。在家附近種植的蔬果較那些要跨越五大洲七大洋才來到餐桌上的食物,碳足跡更低。當客人愈來愈意識到「食物里數」對環境的影響,那你就很難再面不改容地推銷來自西班牙的大蝦、法國的蘆筍、哥倫比亞的巧克力,或者在冬天也推薦芒果,而沒有一絲內咎罷。

農夫市場

全因大眾對食物安全及永續食材的意識逐漸提高,幾個農夫市場才得以在香港應運而生,推廣本地農場的產品。大埔農墟就設有二十多個攤檔,售賣時令收成。鰂魚涌的港島東農墟展售本地種植的蔬菜、有機食品和手工藝等。「有機農墟@中環」位於中環七號碼頭,亦即天星小輪碼頭,出售的本地蔬菜較高檔超市便宜許多。

城市農莊

近年本港冒起好些城市農莊,在溫室層層疊疊的架子上種植蔬菜、香草及菇菌。當中有幾間標榜「邊種邊烹」的農場甚至有餐廳,奉客美食均以自家種植或購自附近農場的食材烹調。這類型的運作目前還很少,暫難評價其好壞,但肯定促使大家反思我們與食物的關係。

你可以做什麼

下一次買菜的時候,先細閱標籤,考慮以下各點才選擇購買。

1. 空運產品較船運的排放更多溫室氣體。

2. 「食當時食在地」的飲食模式,不但減低「食物里數」,而且,比起那些為了賣相好看或能抵受長時間運輸而種植預備的食材,時令在地的食物更新鮮、更可口,甚或更富營養。

張弛──種有機菜、煮有機餐、開有機餐廳

3. 揀選簡約包裝的整全食物,經處理和分件包裝的食物較生鮮或簡單加工的食品碳排放更高,因為預備和包裝過程,以及因長途運送需用的甜味劑和防腐劑,全都消耗能量。例如,果味飲品使用的精煉糖和高糖玉米糖漿都是高碳產物,而新鮮生果則不是。同樣地,貨架上的曲奇,擁有大量加工及人工成分,相比之下,排裝黑巧克力就更勝一籌,不過,當然最好是自己鮮榨果汁和烘培曲奇了。

自種自吃

想食得更健康,何不親自種植蔬菜和香草?不知如何入手嗎?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Growing Your Own Food in Hong Kong可幫得上忙。作者Arthur van Langenberg分享了在香港種植的心得,特別適合只可在家中露台輕耕淺種的入門者。

 

《續綠中大》電子通訊由香港中文大學資訊處校園規劃及可持續發展處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