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人物
2013年11月
劉雅章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AXA 安盛地理與資源管理學教授,也是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

劉雅章教授談氣候變化

1. 你身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成員及第五份全球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的領導作者之一,這份報告的重點是什麼?

我參與了第一工作小組的工作,從科學層面評估氣候變化,在2013年9月發表報告。第二和第三工作小組將評估在氣候變化下社會經濟體系和自然系統的脆弱性、探討緩和氣候變化的方案。他們的報告將於2014年春季發表。

第五份評估報告有多項新特徵。我們透過觀測紀錄,以及氣候模型模擬的方法,更深入仔細分析氣溫、雨量、冰川與冰原,以及海平面的變化。我們不僅探討氣候變化對全球的影響,也評估個別區域所受的影響,例如中國多處地方季候風向的變動。報告加插新附錄,把世界劃分為二十多個區域,預測每個區域的氣候,並以地圖顯示。

其中一項挑戰,是評估黑碳作為一種氣溶膠的作用。我們都知道,溫室氣體會導致氣溫上升,另一方面,氣溶膠是懸浮在空氣中的微粒,大都會反射陽光,有降溫作用。可是,由燒煤而產生的黑碳這種氣溶膠,卻會吸收陽光,從而為大氣層加熱。在評估氣溫變化時,得考慮這些不同影響。

2. 有些人認為氣候變化問題並不迫切,你有什麼話要對他們說?

我們都會購買保險來管理風險罷。這也適用於氣候變化。你未必會在下個月就給汽車撞倒,可是你仍會購買汽車保險。假如多年來的科學研究顯示某些現象發生的機率是百分之九十或九十五,難道你不會採取行動應對嗎?

我們在編寫了第五份全球氣候變化評核報告後,有了更多數據來源,幫助我們發掘詳盡資料。我們發現地球過去一百年來經歷了重大而明顯的轉變,造成氣溫上升、海洋酸化、冰原退縮等現象。因此,我們以更強的字眼形容目前的形勢,例如「明確的」、「極有可能」等。

3. 有什麼特別急切的課題?

北冰洋的冰塊到2050年有可能完全融化,北極熊等動物無處棲身,這些都是氣候變遷下會出現的情景。

空氣和海洋溫度上升,會影響颶風的路徑、強度和頻密程度,也影響降雨地區的分布。有些地方會受乾旱影響,別的地區則會有水災,對農業的影響很大。預計到2100年,海平面會上漲半米至四分之三米,對低窪城市和國家構成嚴重問題,部分地方受水災的可能性會大增。

人類釋放到大氣層的二氧化碳溶化到海洋、河流和湖泊中,地球水體的酸度也就高。這導致碳酸形成,對海洋生物構成負面影響。

二十一世紀,影響歐洲、美洲和東亞的熱浪會更加頻密,持續更久。

4. 科學家說氣候變化是當務之急,但政界的行動與科學家的言論並不配合。你有什麼看法?

長遠氣候變化的跡象,通常是肉眼看不見的。政客關注的是短期內發生的事,往往只集中處理手頭的事務。但政府應高瞻遠矚,他們應為氣候變化而擔憂。我們必須教育下一代,讓他們知道氣候轉變不是欠缺理性的激進份子製造出來的話題,而是有扎實的、客觀的科學研究結果為證的現象。政治最終繫於人民,假如人的想法和行為有所改變,政客也會聆聽。

我擔心的是,氣候變化持續之下,各國爭奪天然資源,會引起衝突。例如在北極,就有可能因石油和天然氣開發權和航線而起爭端。我們也有需要考慮道德問題,例如富裕國家比貧窮的鄰國有更龐大的燃煤發電系統,要兩者遵守同樣的減碳目標,是否公平?應否補償已受氣溫上升影響的國家?應否擴充1964年於赫爾辛基發表的「人權宣言」的內容,納入樹木、雀鳥、魚類的權利?這些跟我們一樣都是地球上的居民,卻不能為自己發聲。

5. 城市和個人層面的行動可起作用嗎?例如改變交通運輸的模式,或改變其他生活方式?

我們住在地球村裏,不能各家自掃門前雪。碳會在大氣層裏停留數百年之久。我們應從自己做起,不論是在職人士、主婦或學生,都可以出一分力。飼養和運送牲口的過程要耗用許多能源,我們可以減少吃肉,以幫助節能。假如要駕車,便設法在一次行程中處理多項事務。可做的事有很多,以上只是其中一些例子。

6. 香港可以如何協助解決氣候問題?中大師生又可有什麼貢獻?

香港政府將於2013年12月發表有關生產能源的政策文件,重新考慮目前發電所用的燃料比重(約50%煤、25%天然氣、25%核能),以及應否開發再生能源。

中大處處設法節約能源和採用環保措施,並告訴學生,他們的行為會影響環境。在新發展方面,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將於12月開設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向中學生和公眾人士講解氣候變化的知識。我們又獲賽馬會支持,啟動地球保源行動,一共為28所中小學和八個非政府組織進行碳審計。作為學術機構,IEES將與大學裏不同學系的研究人員合作,包括城市研究、建築、經濟、能源工程等,就氣候變化這課題從事跨學科研究。

 

《續綠中大》電子通訊由香港中文大學資訊處校園規劃及可持續發展處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