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世界
2014年5月
來源︰Isaac Cordal

氣候變化的藝術呈現

藝術家不但能以創作描繪美麗的事物、表達感情,也可藉此闡述立場,與人分享自己的觀點。藝術可以批判、教育、分析,也可具有說明作用或表達象徵意義,甚至同時包含多種功能。兩名藝術家就利用他們的創作,具體、觸目和戲劇化地呈現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威脅,用以教育公眾,增加人們對此議題的認識。

西班牙街頭藝術家科達爾(Isaac Cordal)

來自西班牙加利西亞的藝術家科達爾,擅長利用微雕作品,凸顯氣候和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其創作多放置於特定戶外環境,與街頭游擊藝術相似。通過精心安排和布置,科達爾的作品向路人展示人類生存惴惴不安的本質。

等待氣候變化來臨

在《等待氣候變化來臨》系列中,科達爾創作了一系列半淹水中、時不久已的微雕作品,希望引起公眾對海平面上升的關注。這些水位上升、人類陷溺其中的末日場景,提醒觀者若漠視危機,則無異於坐以待斃。洪水及淹溺的主題不斷在這系列出現,說的既是氣候變化,也是我們墮落中的社會情景。

小人物、大議題

科達爾在名為《跟隨領導者》的裝置藝術中,創作了多個一模一樣的微型泥塑人偶:一群中年白領男子,各自緊握住公事包,不是緊靠在一起,就是被溺斃。科達爾期望透過這些外表相同的人偶,警告觀者盲目跟隨富人或掌權者,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再次利用小人物表達重要政治議題。

來源︰Isaac Cordal

同樣由科達爾創作的《水泥日蝕》系列,則展示了一個個孤零零的男女人偶,或動或靜,身處不同的場景,為觀者提供充分的想像空間,讓他們自行領略作品背後的多重意義。這些身處險境的微型人偶,代表人類在與大自然的相互關係中逐漸失去價值,就如在《跟隨領導者》系列中,盲目跟從商界領袖或當權者的人們,隨時會被大自然的力量摧毀。

來源︰Jason deCaires Taylor

英國水底雕塑家泰勒(Jason deCaires Taylor)

英國雕塑家泰勒擅長製作水下雕像,其創作與科達爾的街景藝術相似,同樣將氣候變化的影響,真實呈現在觀者眼前。不同的是,泰勒的作品都是以實物原大呈現。

大自然重塑人類環境

39歲的泰勒在馬來西亞長大,自童年開始研究當地常見的礁脈和島嶼,後來隨家人遷回英國居住。他在英國尋訪廢置工廠和殘破的鐵路時,不斷想像水生動物如何入侵珊瑚,最終對大自然重塑人類環境的議題產生興趣。

北美洲格林納達(Grenada)

2006年,泰勒開始在北美洲國家格林納達創作首個大型水下工程。該藝術裝置包含65具雕像,各重6000公斤,覆蓋水下面積共800平方米。參觀者可以在導遊陪同下浮潛俯瞰,或潛到水底近觀雕像;不想濕身的,也可選擇乘搭玻璃底觀光艇在水面欣賞。

在格林納達的水下雕像群,曾獲《國家地理雜誌》列作「全球25大奇景」之一;其對生態環境帶來的正面影響,更是遠比美學設計重要。該處多年來一直遭受嚴重風暴襲擊,放置酸鹼度為中性的人造雕像,可為海洋生物提供新的成長空間,同時有助吸引遊客,減低前往參觀珊瑚礁的旅客人數,舒緩珊瑚礁所要承受的環境壓力。

來源︰Jason deCaires Taylor

墨西哥海底博物館

泰勒至今野心最大的創作,非全球最大、位於墨西哥的海底博物館(Museo Subacu'atico de Arte,MUSA)莫屬。這個位於坎昆島及穆赫雷斯島沿西岸海域的博物館自2009年開始創作,共放置了超過450具真人大小的永久雕像,旨在呈現藝術與環境科學之間的互動。每一具雕像,都以可促進珊瑚生長的特別物料製成。泰勒曾在一份潛水雜誌談到他作品的宗旨,「相信這些雕像有助傳遞希望和復原的訊息,並凸顯人們需要更加了解和保護大自然。」

中大藝術系校友蕭偉恒以「路邊‧草」作品獲頒WYNG大師攝影奬。獎項旨在以攝影項目喚起公眾對社會問題的關注,本年主題為「空氣」。蕭偉恒以堆填區、貨櫃場和市區的路邊植物為拍攝對象,它們每天呼吸的也是香港人呼吸的空氣。植物的枯萎正是香港空氣惡劣的象徵。

 

《續綠中大》電子通訊由香港中文大學資訊處校園規劃及可持續發展處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