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話題
2015年1月
布拉格(陳思祥攝)

推廣可持續旅遊

無煙工業及其問題

旅遊業有個「無煙工業」的外號,因為一般認爲當旅遊業提供就業機會和促進經濟時,不會像製造業般,有工廠釋出氣體污染環境。旅客於當地消費購物後,便即離去,對環境不會造成長遠影響。在很多國家,旅遊業是一項帶來主要收入和就業機會的服務業,發展中國家尤其樂意振興旅遊業,以此為解決貧窮的方法。

旅遊業是世界上其中一項發展得最快的工業,1960年,國際旅客數目大約是2,530萬名,至1900年升達17倍到4億2,500萬。至2008年,數字又再翻倍至9億8,200萬。世界旅遊組織預計在2020年會增至16億。

增長這樣快速,在2008年,旅遊業為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估計帶來5%的貢獻,跨國旅遊消費總值約9,440億美元。可是,正如其他形式的發展,旅遊業亦會帶來問題,例如社群或人口的遷移、文化遺產的破壞、經濟依賴及生態惡化。為了抗衡這些負面影響,很多人尋求更負責任的旅遊。這通常被稱為「替代旅遊」或「可持續旅遊」。

大眾旅遊與可持續旅遊

大眾旅遊指團體有組織地前往專門的旅遊地點,旅行團和郵輪即屬此類。旅行團和郵輪就是大眾旅遊。大眾旅遊的影響在於,爲了迎合大量旅客而特意發展一些旅遊目的地,如渡假城鎮、主題公園和旅遊商業區。這種旅遊經常包含固定的節目,注重「景點」和「體驗」,旅客很少甚至不需要做任何背景資料搜集,亦無須嘗試學習當地語言和習俗。

可持續地旅遊的意思是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肌理都不會因旅客到訪而受影響。相反,自然環境和當地社區應該在經濟及文化上得益於旅遊業。與其作為「景點」和「體驗」的消費者,旅客更應充當貢獻者角色,協助保育當地居民的資源,以及改善或維持當地文化和經濟的活力。更何況,旅遊資源不應被主人家和旅客佔用,以致損害下一代。

廣西瑤族婦女(陳思祥攝)

永續旅遊

全球可持續旅遊委員會成立於2010年,是一間提倡可持續旅遊的多持份者會員機構,其願景是「旅遊業發揮其潛能,作為保育目的地自然和文化傳統的工具,同時在社會經濟範疇惠及所有持份者」。機構的標語「永續旅遊」既引人注意又發人深省。

透過為酒店、旅遊安排及旅遊目的地建立國際準則,全球可持續旅遊委員會致力尋求一套標準,確保各國的不同成員機構接納並採用。這些準則有四個指導原則:(一)有效的可持續發展規劃;(二)讓當地社區獲得最多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三)鞏固文化傳統;(四)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該會並配合這些指導原則,訂立指標,以檢定執行程度。

來源︰The Global Sustainable Tourism Council

個人旅客如何支持可持續旅遊?

全球可持續旅遊委員會的工作針對業界從業者,那麼投入可持續旅遊的個人旅客在旅行時應該怎樣做呢?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的馬路華(Lawal M. Marafa)教授指出:「個人旅客如果支持可持續旅遊,應該關注當地環境,負起責任,並必須嘗試把對目的地的負面影響減到最少。負面影響可能包括濫用自然資源、破壞公物和犯罪等。旅客應該尊重當地文化,並願意融入當地的社會文化環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未來可持續發展教學」的教育課程下,有一個可持續旅遊的單元,建議旅客為旅程做好準備,選擇合適旅行社、尊重當地習俗、文化和生活方式、考慮自己到訪的影響,以及回國後延續這些體驗。

政府能怎樣配合?

根據馬路華教授所言,發展可持續旅遊可基於三大層面:訪客與當地社群的體驗質素,以及環境特性的保護;自然環境、當地文化和吸引訪客事物的延續,使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在旅遊業運作中,平衡訪客、東道國和環境的各方需要。

馬路華教授補充:「在像香港這種旅遊目的地追求可持續旅遊的發展,政府必須帶頭建立夥伴關係,去鞏固旅遊業界長久以來取得成功之處。關於繼後的可持續發展,業界的領導者要努力推出高質素和具競爭力的產品,讓本地社群不斷受惠。推廣旅遊業,應該以吸引講求質素、並在推廣中受到教育的旅客為目標。」

 

《續綠中大》電子通訊由香港中文大學資訊處校園規劃及可持續發展處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