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世界
2015年1月
來源︰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2014

利馬氣候會議可望訂出國際協定

12月1日至14日間,在秘魯利馬舉行的聯合國委員會氣候變化會議上,196個出席的國家為氣候變化的新協議草案列出要素,這份〈利馬氣候行動倡議〉訂於2015年尾在巴黎確認。各國須在2015年第一季,為一份框劃2020年後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國際協議自主提出貢獻,利馬會議亦就此協定了基本規則。利馬會議雖然朝制定上述的國際協議邁進了一大步,但這些共識可說是在極端困難中達成的。

談判艱難,令利馬會議延長了兩天。雖然美國總統奧巴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11月12日的當面對話後,發表了有關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但在利馬會議上兩國長久的分歧仍然表露無遺。分歧主要在於如何分配承擔氣候變化的責任。如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繼續堅持發達國家(當中以美國為召集人領導了眾多討論)應該肩負防止全球暖化的大部分費用。儘管在11月12日的共同聲明中,中美雙方同意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封頂,但中方強調全球氣候變化政策上,「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是基本原則。

來源︰Whitehouse.gov

差點觸礁的協定

12月12日是會議原定的最後一日,即使在當日展開緊急談判,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仍然威脅會否決協議書草案。這些國家指出草案內容把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擔集中壓在發展中國家肩上,相對之下,幾乎已把石化燃料耗盡而開始轉用替代燃料的發達國家,責任則輕省得多。

最終各方達成妥協,要求所有已發展及發達的國家,承諾在2015年巴黎氣候高峰會前減少排放,但各國可自行決定這些承諾的實踐程度。基於這些妥協,利馬會議得以「成功」落幕。

來源︰facebook.com/COP20Lima

緩兵之計

雖然世界各地的官員對利馬會議通過的文件表示歡迎,並稱之爲通往2015年最終協議的路線圖,但一些專家則提出異議,說利馬峰會其實只是「緩兵之計」,因為目前很多議題仍是懸而未決,或有待進一步討論,才可在2015年於巴黎達成協議的最終定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形容〈利馬氣候行動倡議〉是「各方妥協下達成相對平衡的結果,基本滿足了發展中國家的要求」,他亦補充:「各方對2015年氣候變化新協議的關鍵問題仍有較大分歧,因此,接下來的談判仍然是困難重重。」

兩大分歧未解決

一個主要爭議是旨在協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而成立的「綠色氣候基金」,其資金仍然是未達標。發達國家在2009年時曾承諾2020年前籌集一千億美元,但即使發展中國家在利馬峰會上施加明顯壓力,基金至今獲得承諾的款項只有一百億美元。

另一個問題是不論最終協議是有法律約束力還是自主執行的目標,在〈利馬氣候行動倡議〉提供的框架下,能否達標主要依賴「全球同儕壓力」。一些發達國家促請各方承擔更多責任,而發展中國家則希望保持靈活性。

來源︰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2014

 

《續綠中大》電子通訊由香港中文大學資訊處校園規劃及可持續發展處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