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話題
2017年1月
<em>賽馬會研究生宿舍(二座及三座)預計2018年啟用</em>

依山傍水的綠色生活村

最近在敬文書院對開的一片工地施工正酣,帷幕背後逐層豎立起來的將是兩幢研究生宿舍,各十二層樓高,面向優美的吐露港。承蒙政府的基本工程基金資助以及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贈港幣一億三千七百萬元支持興建,舒適與環保兼備的新宿舍預計2018年啟用,將成為中大以至香港綠色建築的新典範。

多重綠建元素

新大樓命名為「賽馬會研究生宿舍(二座及三座)」,位處鄰近校園北部第三十九區一片沿吐露港公路的新地。項目設計始於五年前,由校園發展處和使用單位代表以及顧問團隊緊密合作,協力打造「綠色生活村」。校園發展處處長、建築師馮少文說:「我們從環境入手,給新地挑選了中大常見的植物品種,令這一帶和主校園互相呼應,四季開着應時花卉,猶如從山清水秀的主校園自然延伸出來。」

每幢宿舍採用垂直綠化的概念:縱向的是住宿樓層走廊中間的花園,十二層連成一線,和一樓全層的空中花園互為垂直,美觀之餘有利自然通風和引進天然光,降低熱島效應。此外,多功能會堂設有綠化天台,供學生耕作、休憩。

<em>(左起)校園發展處馮少文先生、李陞祥先生、莊學文先生及何建威先生(資訊處職員攝)</em>
<em>宿舍採用垂直綠化概念,有利自然通風和引進天然光</em>

「綠色」除了體現在環抱宿舍的花草樹木,更重要的是節能技術的有效運用。校園發展處高級工程師李陞祥介紹道:「宿舍屋頂裝滿太陽能板,儲存的能量用以加熱洗澡用水;雨水循環系統收集的水用以灌溉植物;洗手和洗澡產生的污水則經過大樓自設的灰水處理系統,轉化為沖廁用水。」

每間寢室均設智能電錶,整個房間的用電量在中央電腦系統以及走廊的顯示器一目了然。「每位宿生每月將獲贈基本電費,用完需要自掏腰包增值。當學生看見自己的基本電費花得比隔壁的同學快,就曉得檢討用電習慣,學會秋涼之際以風扇和自然風代替冷氣,炎夏時溫習則移步到公共自習室。」李先生說。

校園發展處項目經理何建威補充:「這些環保設施預計可以為每幢大樓每年省下約38%的用水量,6月份用電高峰期的用電量減幅將超過30%。而所有環保硬件的設計最終是為了帶動用家的行為改變。」

全力擊退噪聲

興建新宿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大樓距離鐵路只有一街之隔,噪聲緩解是個大考驗,而樓宇坐向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宿舍大樓與鐵路線成九十度角,最靠近鐵路的東北一側以樓梯和公共活動室填充,並鑲上雙層玻璃,大大阻隔聲浪對寢室的直接衝擊。

所有寢室的窗戶均裝上雙層隔音玻璃。巧妙的是,能滑動打開的玻璃在下方,讓曲線移動的空氣得以進入室內;同時直線傳播的外來聲音只能觸及上方的固定玻璃並反彈開去。按照顧問的設計指標,即使火車在眼前穿梭往來,傳到寢室內的聲響也只及一部窗口式冷氣的低鳴。

種種設計既節能環保,也兼顧居住環境的舒適宜人,為新宿舍贏得綠建環評(BEAM Plus 1.2版)暫定鉑金評級。「鉑金是綠建環評的最高評級,要求建築物各項指標的平均分達75分,而賽馬會研究生宿舍(二座及三座)的平均得分為88,足證中大在推動綠色建築方面不遺餘力,盡善盡美。」何先生說。

<em>宿舍大樓與鐵路線成九十度角,以樓梯和公共活動室阻隔聲浪對寢室的直接衝擊</em>
<em>設計精巧的公共設施散置於地面廣場的四周</em>

激活三十九區

馮先生強調,宿舍設計的着眼點不應局限於一間間寢室,而是整個生活區的全面規劃:「宿舍項目要兼顧公共設施,令宿舍生活更互動、愉悅。我們特意將公共設施散置於地面廣場的四周,包括圖書室、健身房、餐廳、多功能會堂等,營造成一條『小村落』。廣場入口面向海濱,另一頭穿過入口牌坊能通往環迴路和敬文書院。

「兩幢新宿舍和旁邊三十九區的整體規劃可容納三幢科研樓和七幢宿舍。整片區域日後將成為緊挨中大主校園的科研集中地和綠色生活村。」

帶領永續發展

連同賽馬會研究生宿舍(二座及三座)在內,中大至今已有十四個獲得建築環境評估法(BEAM)或綠建環評(BEAM Plus)認證項目,包括六個最高鉑金級別、六個金以及兩個銅級別。

個別建築項目以外,中大去年更以整個機構的身分,獲綠色建築議會頒發環保建築大獎「綠建領袖」組別優異獎,表彰中大在教學、研究及校園日常運作中孜孜推行可持續發展,垂範社會。

馮先生說:「大學身負科研使命,戮力保育自然與文化,在可持續建築和環保設計方面掌握着大量知識和經驗,更應視每次建築項目為寶貴機會,承先啟後,將行之有效的成果於下一代項目中繼續優化。大學絕對是推動綠色建築和可持續發展的理想試點。」

<em>中大代表馮通教授(左三)、李陞祥先生(左一)、郭惠美女士(右三)及袁家耀先生(右二)接過綠色建築議會頒發的環保建築大獎「綠建領袖」組別優異獎</em>
回最上

 

《續綠中大》電子通訊由香港中文大學資訊處校園規劃及可持續發展處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