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辦的六年》 1963–69

校園 在香港,可說是寸金尺土。大學在創辦的時候,幸獲政府撥地一百 八十九英畝作為校址,得以安心建校。校址幾經選擇,原先取址沙田; 問題是這幅地只夠容納大學總部、新亞書院和聯合書院初期計劃中的建 築,沒有多少發展的餘地,同時又和崇基學院相隔五哩之遙。這種情況 極不利於大學的整體發展計劃。 當時,佔地五十七英畝的崇基學院附近山崗,正由政府挖土,準備 建船灣淡水湖,面積共二百七十三英畝;大學遂向政府申請該地作為校 址。經過長期的磋商,終於獲得批准,大學於是有了永久的校址。富爾 敦委員會形容崇基學院的校舍「景色宜人」。目前的大學校園背山面 海,如果說是「氣象萬千」,並不算言過其實。校園由連綿的山崗組 成,由海拔十四呎至四百五十呎,俯瞰煙波百變的吐露海港,相信經過 精心設計,在各座建築物陸續落成後,會成為亞洲地區最優美的校園之 一。 大學既然有了固定的校址,大學校長於是邀請蜚聲國際的建築師貝 聿銘先生於一九六六年十一月訪港,對校舍的設計提供意見。貝先生所 設計的著名建築物甚多,華盛頓美國藝術館新建之東樓、柯羅拉多美國 氣象硏究中心、紐約甘迺迪機場大廈、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中心、台灣 東海大學教堂、紐約大學廣場、麻省甘迺迪圖書館等,均為其傑作。貝 先生亦應邀參與擬定美國多個城市的重建計劃,包括波士頓、洛杉磯、 俄克拉荷馬城、克利夫蘭及費城等。貝先生訪港期間,視察了校址並作 周詳的考慮,與大學建築師及校址籌劃與建築委員會主席一起仔細硏 究。在制定校園建設藍圖時,校長充份採納了貝先生的珍貴意見。 擬定大學校舍的建設計劃,工作既艱且巨,必須考慮到下列因素: (一)現有的崇基學院校舍,(二)香港的城市發展計劃,(三)三所基 本學院本身的建設計劃,(四)三所基本學院與大學全面發展計劃的配 合。 大學建築師及校董會屬下的校址籌劃與建築委員會負責設計大學校 舍和計劃各項主要的樓、苑、館、所等建築物。每項主要的建築計劃, 又設臨時委員會,就設計、設備各項問題,向大學校長提供意見。 大學校舍的建築費用,香港政府約負擔一半,其餘的經費,由校外 熱心人士捐助。最有意義者,是大學主要建築計劃的資源,多來自國際 合作及本港人士的支持。大學校舍的第一座大樓范克廉樓,便為美國人 16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