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具規模的中文大學》 1970–74
中西文化之大成爲更大的使命。因 文化的長處,同時也能對兩者有所貢獻, 本大學敎育方針上的基本要求。大一中文和大一英文 生必修科目,其意即在奠定學生良好中英文基礎,然後不斷培 學生研習這兩種語文及互爲溝通 興趣 使之蔚然成爲大學的風� 氣。其次,大學所聘敎師來自世界各地,師生日常接觸自然令學� 生受到各種不同文化的浸濡而受益。� 敎學方法� 大學久已認定良好敎學方法對於健全的本科敎育之重要性,� 故而早在一九六四年三月,即大學建校甫及半年之時,任命一大� 學敎學方法委員會「詳盡地研究現行敎 方法,並建議一項可行� 的方案;在那項方案中擷取英、美及其他國家制度之優點,來適� 應我們 需要。」 方法委員會提出的報告,强調「小組敎學」� 對於培養客觀的批評態度和明晰的表達能力,極有價値。其後本� 校一直廣爲採用個别指導和小組硏討的辦法,使學生增加了知識� 交換和互相激勵的機會。� 學生成績的評定� 一九七三至一九七四學年度,大學的敎學方針和方法又有一� 項重大的改變。以前規定全體學生於修畢二年級課程時必須參加� 的正式甄别考試,即「中期試」,予以取消。大學一方面修改課� 程和學位考試科目,另一方面着重學生平時作業以評定其總成績,� 正式考試制度的重要性由此減低。例如文學院即特别主張 所� 受的臨時測驗、指定閱讀、期考或年考,以及硏討會、個别指導、� 練習或實地工作等等的成績,應可佔其學位 試總成績的百分之� 五十。� 人格敎育� 形式敎學的討論到此吿一段落。可是中文大學本科敎育還要� 在形式敎學以外的地方盡力輔導學 交和審美能力,發展到成熟的程度。大學 門職業晋身的階梯,而是進入廣大社會之門以前的準 靑年一旦踏入社會之門,便會遭遇無數考驗和困難,如果事前 有準備,多半會受到挫折。大學畢業生必須面對現實,一定要能� 判斷事物的價値 明辨是非’通情達理,方能在極其複雜而多變� 的社會中作出迅速和重要的決定。所以本大學的目標是養成「通� 才」。要達成這樣全面性的敎育,在課室、實驗室和圖書館之外� 的輔導活動,必須對學生人格的培養產生積極的作用。因此,對� 於構成整個敎育過程中輔導部份的那些組織、活動和設施等等,� 應該加以分别論述。� 輔導制度� 根據以上所述,師生之間的關係,在學生人格敎育中顯然有� 深厚的影響。中文大學的傳統向來是鼓勵學生日常接受敎師的 � 導,各成員書院的輔導處和大學的學生事務組,在工作上是相輔� 相成的。三成員書院均有學生輔導制,規定全體學生各有指定的� 敎師做他們的導師。學生如有學業上或甚至私人的問題,都可以� 和導師討論求敎,有如無所不談的至交。在這種情形之下,導師� 容易取得學生的信任,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或了解他們的困惱所在。� 大學敎務會於一九七二年檢討師生關係時,明確的强調:做 � 的私人顧問乃是大學敎師的本份。� 學生參與校政� 由一九七�至一九七四這四個學年度期間,學生參與大學校� 政方面有顯著的進展。最重要的是一九七二年敎務會設立的師生� 諮詢委員會,其任務爲向敎務會提供一切有關師生關係事宜的意� 見、向大學行政人員提供運用范克廉樓活動中心的意見、並提出� 處理學生事務的一般政策的建議。三成員書院各設有類似的委員� 會。各系務委員會均設有 生諮詢委員會或小組,使學生亦得參� 加學術性發展的討論。學生參與大學各種 會的範圍因而增大,� 19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