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具規模的中文大學》 1970–74
香港中文大學的校園可以說得天 英畝,毗鄰沙田,沿海部份海拔十四英 四百六十 尺 東北濱臨吐露 峽,煙霞波蕩; 路,層巒蓊翠。依山起伏的校舍和景色怡人的環境,都足 校的嘉賓稱賞不已。� 大學新校址� 中文大學於一九六三年正式成立時,承香港政府允撥適當地� 址,供興建校園之用。最初擬以在新界沙田鎮附近,面積約一八� 九英畝一幅地作爲校址,但因其地僅能容納大學行政部門,以及� 新亞與聯合兩書院的初期建築物,並無可供日後發展的餘地,且� 又遠距崇基學院五英里,對大學將來的發展或統合計劃,均爲嚴� 重的障礙。� 當時,崇基學院的右側山崗,面積達二百七十三英畝,正由� 政府動工挖土塡築船灣淡水湖。大學乃向政府請撥此一幅地爲校� 址;已故大學校董會主席關祖堯博士對進行申請校址任務,不遺� 餘力,經過長時期的商談,卒獲政府同意。這幅土地(包括崇基� 學院的五十七英畝的校舍在內)遂成爲中文大學的正式校址。香� 港政府於一九七 〇 年七月正式將校址移交大學,但早在四年前已� 授權大學,展開了興建校園的工程。� 中文大學能建成如此宏偉的校園,得力於貝聿銘先生的貢獻� 不少。貝先生是國際知名的建築師,早於一九六六年應校長的邀� 請,擔任校園設計顧問,於訪校期間,詳細勘察校址,並與大學� 建築師司徒惠議員及校址籌劃與建築委員會主席利銘澤博士磋� 商,提供了寶貴的意見。� 中文大學校園的設計,不僅是一項獨特的考驗,而且是一項� 極爲艱巨的任務,因爲必須考慮到下列幾種因素︰(一)當時業已存� 在的崇基學院校舍;(二)政府對衛星城市發展 劃;(三)三成員書院� 本身校舍的建築計劃;及(四)三成員書院的建築計劃與大學全面發� 展計劃如何配合,方能保持整個校園建築的美觀和協調。� 大學新校園的建築工程,按照 現將其發展經過簡述如下:三成員書院 而興建。大學本部的各大建築物位於校園中央。 於南部的原來校址(海拔十四英尺至一百五十英尺);聯合和新� 亞兩書院則位於北部的高崗(海拔四百六十 )。大學行政部� 門和各成員 的建築設計雖然不同,但均配合校園的整體設計,� 達致和諧。各建築物的設計,美觀與實用並重 尤其刻意保存校� 園的天然美景,加上人工經營,使各建築得以彼此襯托 相得益� 彰。� 中文大學校園建築經費,大部份係由香港政府撥給,而大學� 本身亦積極求取各界人士的資助;迄今爲止 得自本港及海外各� 方面捐款總額,約佔全部建築經費 百分之二十。� 范克廉樓� 范克廉樓是中文大學新址最先落成的一座大厦係由美國人� 民慷慨解囊,經美國國務院和亞洲協會捐款建成的。此座大厦於�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落成,翌年四月,由前任香港總督戴麟趾爵士� 主持啟用典禮。范克廉樓本來預定爲全校師生社交和康樂活動中� 心;落成之初,暫作大學行政部門的辦事處,直至大學行政大樓� 於一九七一年九月建造完成時,才恢復原定 用途。一座符合奧� 林匹克標準的游泳池,附建在范克廉樓背後,於一九七三年九月� 開始使用。泳池建築部份經費得自范克廉樓美國委員會,該委員� 會主席爲本港工商界知名人士宋啟鄖先生。� 中國文化硏究所� 中國文化研究所大樓所需建築及裝修費用,全部由利希愼置� 業有限公司捐贈,以紀念已故利希愼先生。樓高二層,於一九七� 〇 年十二月竣工。中文大學重視中國文化硏究,並認爲硏究所大� 樓的建成,使最重要的學術硏究計劃得以順利進行。� 51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