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報告書》 1978–82
地之學報。此種在學術硏究及著作方面之進展,大致由於各成員書� 院會集於同一校園,設備現已改善,各學系合併後又足以培養敎師� 合作及交換意見之機會。大學尤感欣慰者,此類學術論著之增長,� 甚爲平均,足徵各院系皆同時獲得進展。又本校在此時期中資深及� 持有博士學位之敎師增多,當亦爲學術硏究加强之另一因素。� 乙、主要硏究計劃� 敎硏人員之著作詳見附錄,學術硏究顯然已成爲本校活動之主� 要部分。各學院人員或獨力進行,或合力進行,均勤奮從事。而一� 部分硏究可由個别學人獨自進行,另一部分則需硏究人員參加,更� 需有良好實驗設備。而大學至感欣慰者,本校敎硏人員對於個人硏� 究、科際硏究以及跨校之硏究工作,無不全力從事;大部分硏究成� 果亦已在國際學術會議中發表。� 本校人員硏究工作之課題,爲數旣多,內容亦日臻豐富。由於� 本校硏究工作至爲普遍,本報吿書無法一一詳述。兹僅能提及參與� 人數最多,並獲最大資助之硏究計劃:計有運用化學分析及電算資� 料進行之中國傳統醫藥硏究、利用廢物生產食用蛋白質及可食菌類� 之硏究、香港口傳歷史硏究計劃等等。此中,口傳歷史之硏究計� 劃,涉及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各系之合作。� 一般言之,今日之合作硏究計劃較往昔爲多。其中有不唯屬科� 際合作,且有校外合作性質者,即如「人口密集地區中體能活動及� 生活質素」之合作硏究,參與此一計劃者,在本校有敎育學院、體� 育部、醫學院、社會科學院及保健處之人員;校外則更有香港理工� 學院、敎育署、康樂體育事務署及銀禧體育中心等機構。� 丙、硏究所� (一)中國文化硏究所 中國文化硏究所,至今仍獲本地捐助基金之支持。捐助人不僅� 提供硏究及出版方面之大部經費,且爲本校文物館提供藝術品以作� 展覽。一向作爲該所硏究經費來源之哈佛燕京學社,改變計劃,專� 力資助訪問學人之後,捐助人士如北山堂能繼續支持該所之硏究活� 動,尤爲可感。� 該所經費雖經削減,仍能資助多項硏究計劃,並擧辦重要展� 覽、會議及硏討會等。其出版數量仍能維持,現正力求擴展。� 17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