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e-Chancellor's Report 1982-85

Lee , Wood-hung 李活雄 —:《從日本文化史觀點看「鬼」的系譜》(日文),《香港》, 143 。 —:《「鬼」字的日本讀音 》 (日文),《香港》, 145。 —:《從中國「鬼」字古義說起》(日文),《香港》, 146。 —:《日語語法的特徵》,《日本展望》(東京), 26 : 9 ( 1982 . 9 ) ,頁 1 7。 —:《人稱問題與日本人語言行動心態(一)、(二)》,《日本展望》(東京), 26 : 1 2 ( 1982.1 2 ) ,頁 19 ; 2 7 : 1 ( 1983 . 1 ) , 頁 17。 —:《日本人稱問題(一)、(二)》,《日本展望》(東京), 27 : 2 ( 1983 . 2 ) ,頁16 ; 2 7 : 3 ( 1983 . 3 ) ,頁 1 9。 Onishi, Haruhiko —:《日本語學習以前における意味の理解可能為漢字についてーー香港人少場合ーーその1》(日文),《國際學友會日本學校紀要》, 8 ( 1984 . 6 ) 0 哲學系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llinson, Robert E. — .“Prelude s and interludes .” Independent Journal of Philosophy (Paris) ,4:1 (1983), pp. 121-123. — .“Th e homogeneit y an d th e heterogeneit y o f th e concep t o f Goo d i n Plato. " (Revised ) Filosofia Oggi (Geneva), 6: 4 (1983.12), pp. 429-438. Chen, Te 陳 特 -:《由孟子與陽明看中國道德主體哲學的方法特性與發展》,《新亞學術集刊》, 3 ( 198 2 ) ,頁 37 —51 。 Fok, Tou-hui 霍韜晦 — :《中國佛敎的圓融之路(上)、(中)、(下)》,《內明月刊》, 127 ( 1982 . 1 0 ) , 頁 8 —1 8 : 12 8 ( 1982.1 1 ) ,頁 14 —19 ; 129 (1982.12 ) ,頁 10 —15。 -:《佛敎的現代智慧》,香港:佛敎法住學會, 1 9 8 2 . 1 1。 一 ︰《一乘、三乘(佛敎名相新解之一)》,《法燈》, 6 ( 1982.1 1 ) , 頁 3 。 一 ︰《二乘(佛敎名相新解之二 )》,《法燈》, 7 ( 1982.1 2 ) , 頁 3 。 -︰《佛學》(下册),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 9 8 3。 —:《中國佛敎的成立與本土文化的約制》,《內明月刊》, 130 ( 1983. 1 ) ,頁 3 — 6 。 -:《四句(佛敎名相新解之三) 》,《法燈〉, 9 ( 1983. 2 ) ,頁 3 0。 -:《阿羅漢(佛敎名相新解之四)》,《法燈》, 10 ( 1983. 3 ) , 頁 3 。 — : 《 唯 識 二題 》,《內明月刊》, 132 ( 1983. 3 ) ,頁 7 — 1 0。 —:《量齋文選》,《內明月刊》, 133 ( 1983. 4 ) ,頁 31—32。 -:《二諦觀念之起源與發展》,《內明月刊》, 134 ( 1983. 5 .) ,頁 22 — 24。 —:《心意識(佛敎名相新解之五)》,《法燈》, 12 ( 1983. 5 ) , 頁 3 。 —:《佛敎研究的方向》,《內明月刊》, 136 ( 1983. 7 ) ,頁 11 — 16。 -:《行(佛敎名相新解之六)》,《法燈》, 14 ( 1983. 7 ) , 頁 3 。 -:《唯識五義》,《華岡佛學學報》, 6( 1983. 7 ) ,頁 311—326。 — : 《中國哲學辭典大全》(佛學部份),台北:水牛出版社, 1983.9。 -:《升進生命的哲學——佛敎的業論》,〈內明月刊》, 141 ( 1983.1 2 ) ,頁 23 —24 。 —:《「始終心要」註釋》,《中國佛敎月刊〉,1983.12。 —:《思想與行動的合一——禪》,〈內明月刊〉, 142 ( 1984. 1 ) ,頁 24 —25 。 一:《從原始佛敎到華嚴宗》(華嚴哲學講座之一),《內明月刊》, 143 ( 1984. 2 ) ,頁 23 — 25 ; 14 4 ( 1984. 3 ) ,頁 25 — 27 ; 14 5 (1984.4 ) ,頁 33 —35 。 — :《如實觀與如實行》,《明報》, 1984. 7 . 13 。 — : 《哀正法滅,悲衆生苦》,《內明月刊》, 151 ( 1984.1 0 ) 。 —︰《書生事業與法住理想》,《法燈》, 31 ( 1984.1 2 ) 。 —:《佛敎哲學開啟的方向》,《法燈》, 32 ( 1985. 1 ) 。 —︰《輪迴探源》,《法燈》, 32 ( 1985. 1 ) 。 —:《佛塔建築》,《明報》, 1985.4 .26 。 一 ︰《佛敎興起前的印度文化》,《法燈》, 36 ( 1985. 5 ) 。 — 校訂、(陳銚鴻)合譯:《原始佛敎與禪》,《內明月刊》, 148 (1984 . 7 ) ,頁 10—15。 — 校訂、(陳銚鴻) 合譯:《佛陀與形上學》,《內明月刊》, 149 ( 1984 . 8 ) ,頁 3 — 7 。 — 編、(陳銚鴻)譯:《加魯帕赫那:佛敎哲學——一個歷史的分析》(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三册),香港:佛敎法住學會, 1984.8 0 Ho, Hsiu-hwang 何秀煌 —:《語言、心意與理能》,《明報月刊》, 17 : 8 ( 1982. 8 ) ,頁 85 — 90。 66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