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e-Chancellor's Report 1982-85

— • Book Review: Creativity in Man and Nature by Thome H. Fang.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Hawaii), 10:4 (1983.12 ), pp.417-426. 一 . “ O n Chu Hsi as an important sou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ilosophy of Wang Yang-ming."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Hawaii), 11:1 (1984.3), pp. 83-107. — • "The Chinese views of nature, natural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in Japanese) In What is Nature? pp. 233-250. Kyoto: Hozokan, 1984.11. Shih, Yuan-kang 石元康 一 : 《 意 義 與 社 會 科 學 的 客 觀 性 》 , 《 食 貨 月 刊 》 ( 台 北 ) , 1 2 : 7 ( 1982.1 0 ) , 頁 1 — 1 6 。 - : 《決定論與自我》,《鵝湖月刊》, 8 8 ( 1982.1 0 ) , 頁 1 6 — 2 3 。 — : 《 實 證 論 與 歷 史 說 明 》 , 《 史 學 評 論 》 ( 台 北 ) , 6 ( 1983. 7 ) , 頁 8 1 — 1 0 9 。 一 : 《 歷 史 中 的 原 因 、 目 的 與 理 由 》 , 《 鵝 湖 月 刊 》 , 1 0 0 ( 1983.1 0 ) , 頁 2 3 — 3 2 。 — : 《 從 原 初 的 境 况 到 公 正 的 社 會— — 洛 斯 的 契 約 論 》 , 《 知 識 份 子 》 ( 紐 約 ) , 創 刊 號 ( 1 9 8 4 . 1 0 ) , 頁 9 4 一 9 9 。 — : 《 自 然 權 利 、 國 家 與 公 正— — 介 紹 一 個 極 端 自 由 主 義 的 理 論 ( 上 ) 、 ( 下 ) 》 , 《 中 國 論 壇 》 ( 合 北 ) , 1 9 : 1 0 ( 1985. 2 ) ; 1 9 : 1 1 ( 1 9 8 5 .3 ) 。 Tong, Duen-ching 唐端正 -:《先秦諸子論叢(續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 9 8 3 . 4。 一 : 《 與 哲 學 系 畢 業 同 學 話 别 》 , 《 新 亞 生 活 》 , 1 1 : 1 0 ( 1984. 6 ) , 頁 6 。 —:《大哉孔子》,《孔道專刊》, 9。 —:《怎樣才算一個眞正的儒者》,《華僑日報》, 1985.1 .17 。 -:《儒家論孝之實義》,《星島晚報》(孔敎團體主編之副刊)。 -:《儒家所講的孝道是否愚孝?》,《星島晚報》(孔敎團體主編之副刊)。 一:《荀子價値根源問題的探討》,《法言》, 1 ( 198 5 ) 。 Wong, Yuk 王煜 — : 《 評 張 立 文 「 朱 熹 思 想 研 究 」 》 , 《 新 亞 生 活 》 , 1 0 : 1 ( 1982. 9 ) , 頁 5 — 6 。 — : 《 余 英 時 「 意 識 形 態 與 中 國 現 代 思 想 史 」 讀 後 感 ( 一 ) 、 ( 二) 》 , 《 新 亞 生 活 》 , 1 0 : 3 ( 1982.1 1 ) , 頁 1 — 4 ; 1 0 : 4 ( 1982 . 12 ) ,頁 3 — 6 。 — : 《 被 忽 略 的 朱 子 兩 三 事 》 , 《 華 學 月 刊 》 ( 台 北 ) , 1 3 1 ( 1982.1 1 ) , 頁 3 6 — 3 7 。 — : 《 評 介 保 德 敎 授 「 中 國 文 化 論 集 」 》 , 《 大 陸 雜 誌 》 ( 台 北 ) , 6 5 : 5 ( 1982.1 1 ) , 頁 4 5 — 5 0 。 - : 《 從 楊 昌 濟 論 浪 漫 理 想 與 卑 瑣 務 實 》 , 《 明 報 月 刊 》, 1 7 : 1 2 ( 1982.1 2 ) , 頁 1 0 7 — 1 0 8 。 - : 《 不 死 的 探 求— — 道 敎 的 特 質 ( 上 ) 、 ( 下 ) 》 , 《 中 國 文 化 月 刊 》 ( 台 中 ) , 3 8 ( 1982.1 2 ) , 頁 6 3 —8 4 ; 3 9 ( 1983. 1 ) , 頁 95 — 1 2 1 。 - : 《 評 張 國 華 主 編 「 中 國 法 律 思 想 史 」 》 , 《 抖 擻 》 , 5 2 ( 1983. 1 ) , 頁 4 7 — 5 0 。 一 : 《 駁 詹 劍 峯 「 楊 朱 非 道 家 論 」 , 附 哲 學 隨 筆 八 則 》 , 《 新 亞 生 活 》 , 1 0 : 8 ( 1983. 4 ) , 頁 8 — 1 1 。 -:《中學哲學辭典大全》(道家部份),台北:水牛出版社, 1 9 8 3 . 9。 一 : 《 格 瑞 漢 敎 授 「 莊 子 」 評 介 》 , 《 世 界 華 學 季 刊 》 ( 台 北 ) , 4 : 3 ( 1983. 9 ) , 頁 7 5 — 7 7 。 一 : 《 讀 書 心 得 七 則 》 , 《 中 國 文 化 月 刊 》 ( 台 中 ) , 4 8 ( 1983.1 0 ) , 頁 8 6 — 1 0 5 。 - : 《 維 根 斯 坦 「 心 理 哲 學 散 論 」 評 介 》 , 《 抖 擻 》 , 5 4 ( 1983.1 1 ) , 頁 5 2 — 5 4 。 一 :《讀書心得五則》,《新亞生活》, 11 : 3 ( 1983.1 1 ) , 頁 1 — 4 ; 1 1 : 4 ( 1983.1 2 ) , 頁 2 — 4 。 - : 《 馬 庫 色 和 社 會 生 物 學 》 , 《 明 報 月 刊 》 , 1 9 : 1 ( 1984. 1 ) , 頁 9 4 — 9 7 。 一 : 《 道 家 思 想 與 美 學 》 , 《 華 學 月 刊 》 ( 台 北 ) , 1 4 6 ( 1984. 2 ) , 頁 1 7 — 2 1 。 一 : 《 現 代 人 談 康 德 的 政 治 哲 學 》 , 《 中 國 文 化 月 刊 》 ( 台 中 ) , 5 3 ( 1984. 3 ) , 頁 4 8 — 5 3 。 — : 《 快 樂 觀 、 馬 庫 色 、 唯 性 論 》 , 《 新 亞 生 活 》 , 1 1 : 9 ( 1984 . 4 ) ,頁 1 — 4 : 1 1 : 1 0 ( 1984. 5 ) , 頁 4 — 7 。 — : 《 方 以 智 倡 三 敎 歸 「 易 」 論 》 , 《 中 國 文 化 月 刊 》 ( 台 中 ) ,5 6 ( 1984. 6 ) , 頁 3 0 — 3 9 。 —:《中國哲學裏的時間與人事》,《華學月刊》(台北),151 ( 1984. 7 ) ,頁2 8 —3 1 。 一 :《黃庭堅的道家思想》,《明報月刊》, 19 : 9 ( 1984. 9 ) , 頁 6 9 。 — : 《 吳 著 「 莊 子 : 遊 戲 中 的 世 界 哲 人 」 評 介 》 , 《 華 學 季 刊 》 ( 台 北 ) , 5 : 3 ( 1984. 9 ) , 頁 7 1 — 7 5 。 — : 《 梅 爾 編 「 莊 子 試 論 」 評 介 》 , 《 華 學 季 刊 》 ( 台 北 ) , 5 : 4 ( 1984.1 2 ) , 頁 9 5 — 9 7 。 一 :《文史哲散論(一)、(二)》,《新亞生活》, 12 : 4 ( 1984.1 2 ) , 頁 4 ; 1 2 : 5 ( 1985. 1 ) , 頁 1 — 4 。 -:《中國哲學》(第一分册),澳門:東亞大學, 1 9 8 5。 一:《中國美學的特色》,《藝與美》, 3 ( 198 5 ) 。 一 : 《 愛 因 斯 坦 人 生 觀 述 評 ( 兼 論 百 里 克 之 被 謀 殿) 》 , 《 新 亞 生 活 》 , 1 2 : 8 ( 1985. 4 ) , 頁 6 — 9 。 — : 書 評 : 《 禪 與 華 嚴 研 究 》 , 《 書 海 》 , 6 ( 1985. 6 ) , 頁 4 5 — 4 8 。 一 :書評: The Lushi Chunqiu: An Ancient Chinese Political Cosmology by John Marshal Louton,《知識份子 》( 紐約 ),1 : 4 ( 1 9 8 5 .7 ) , 頁 1 3 1 。 — • “The influence of philosophical Taoism on thought and action•” Chinese Culture (Taipei), 25 :1 (1984.3), pp. 91-93. — • Book Review: Science in Traditional China: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by Joseph Needham.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22 (1985.3), pp. 356-358. 一 • “The strength and weakness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Bulletin of Philosophy Department at New Asia College, 5 (1985.4), pp. 41-57. 68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