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lletin Vol. 1 No. 11 May 1965
多間敎育機構任圖書 學,其中包括其母校「文華 氏曾任南開大學及國立北平師範大學 一九三七至三八年,陸氏應邀赴德國任萊 換圖書館長及柏林普魯士邦立圖書館訪問館長。 戰時,陸氏回國任職重慶中央圖書館,並爲文華圖 書館學專科學校與蘇州社會敎育學院兼任圖書館學敎 授。 戰後,陸氏獲敎育部任命爲國立西安圖書館籌委會 執行秘書及會員。一九四八至六二年間,陸氏服務嶺 南與中山兩大學圖書館 一九六二年,陸氏南下香港任職聯合書院爲圖書館 長。一九六四年初,陸氏成爲美國圖書館協會會員。 書院訓導主任簡介 鄭寶照先生 聯合 鄭寶照先生字揚生,信奉基督敎,隸中華聖公會, 已婚,有二子一女。 鄭先生早歳留學美國,一九二六年得美國印第安那 州佛蘭克林大學文學士,一九二六至二七年任國立暨 南大學商學院講師,一九二七至 三 年任國立交 通大學管理 院講師,一九五三至五七年任崇基學院 兼任講師,一九五五至五七年任崇基學院訓導主 。 一九五七至六三年任香港孟氏敎育基金會主任。自一 九六三年九月任聯合書院訓導長迄今。 鄭先生除專志於敎育外,早年曾服務於中國鐵路機 構,對中國鐡路問題,發表論文多篇。兩年前曾再度 赴美考察大學學生輔導及敎育基金會工作。 陶振譽先生 新亞 新亞書院訓導長陶振譽先生,安徽天長人,生於公 元一九一二年。一九三三年卒業於北平國立淸華大學 歷史系。旋赴日本攷入東京帝國大學研究院。 陶先生爲中國敎育部審定敎授;歷任國立武漢大 學、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敎授;並擔任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專任研究員多年。現 陶先生之著述多爲有關中日外 戰爭期間列强之外交」; 「 評矢野博 支那外交史」;「日本學人對中國史 日 本史網」等。 學人行蹤 聯合書院副院長方心謹先生,應美國國務院邀請於 五月一日赴美訪問該國之理工高等敎育機構,並參加 六月廿二日至廿五日 議 。 是項會議係由多個世界工科學 屆會議將討論工藝敎育之各項問題 人員訓練、專業工程師學士學位課程、研 學位課程等。 方先生在美訪問完畢後,將應英國文化委員會之邀 請,於七月一日赴英國各大學訪問,在英逗留約一個 月後,將於本年八 上旬返港。 在方副院長離港期內,副院長職務,由該院學務長 楊乃舜先生兼代。 大學成立歷史溯引 香港早就應該有一所以中文爲主要敎學語文之大 學。正如迦塞高等敎育報告中所云:「香港在地理上 及政治上均有其獨特及卓越之處,且其居民文化水準 之高,亦爲英國其他殖民地所望塵莫及。其居民中, 中國人民尤愛好學術、文學、並富藝術氣息。基於 此,香港之發展實不應只限於貿易;於文化溝通方 面,實亦可成爲一中心。」故設立一所以中文講授之 大學正如一所以英語講授者一樣重要,兩者亦可互相 勉勵。 自香港大學成立後,各界人士包括英籍者在内都有 同感設立一所以中文爲主或中英文並重之大學,實十 分需要。迦塞報告書中亦提到此點。但基於多種因 素,多年來未有任何具體性的結果;惟其需要則仍然 在在的。 一九四九年來,由於中國政之改變,許多適齡 男女靑年不能依往例返大陸受大學敎育,且有數以千 計之靑年從内地遷居香港。香港在一九四九至五九年 間,人口從不及一百萬濯至三百萬有餘,人數之激增 使設立另一所大學之需要更形迫切。 每年參加中文中學會考者達數千人,仍畢業後除少 數升入港大及家庭富有力足赴外國留學者外,十之八 九不能升學。靑年才能之荒廢 莫此爲甚! 南下難民中,有若干受過高等敎育人士,以前曾在 國內任敎於公私及敎會大學者,在極艱辛拮据之境況 下,開始創立專上學院。新亞書院就是在一九四九 年,由一羣南下逃難之敎授學生在九龍租賃一小地方 而成立者。一九五一年十月,敎會人仕與本港敎育界 開創崇基書院,起初只有六十三名學生,擠於幾間租 來的敎室中。聯合書院是由五間流亡人士創立之 院 合併而成。此三學院抱着忠於學術硏究精神辦學,並 逐漸在各界友好熱心人士輔助之下,漸進佳境。 一九五六年初,駐新亞書院中國耶魯大學友好協舍 代表朗家恆等,集議於香港聖公會會督何明華氏辦公 室中,商討如何改進三院事宜。决議徵求三院意見, 成立協會,並推蔣法賢先生爲臨時主席。以後數次聚 會中决定,於一九五七年二月廿五日,成立中文專上 學校協 ,每院派三代表出席。何明華會督與香港 敎育司署錢淸廉氏同爲顧問,蔣法賢醫生爲第一屆主 席。此協會目的乃欲提高專上學校水準,共同議策, 促使政府予以援助。 當時敎育司高詩雅氏頗贊成此舉,並表示其關懷。協 會與高氏及英國殖民部大臣敎育顧問 Sir C h r i s t o p h e r Cox 爵士於一九五七年初會商。此次會談使協合覺得 要求政府協助創設 中文大學賞頗有希望。故於一九 3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