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lletin Special Supplement Jun 1965
値)。 (甲)講授者本人心中對於在所可能運用的時間內能作 到者是什麼,應當先有明確目標。一項講演或一講演課目, 應當經過全盤統籌,若只是半完成者,不能認爲滿意。 (乙)同樣重要的是,學生應當知道所作的是甚麼,且 必須使他們完全明瞭演講之目的和所採取之方法。 (丙)倘若需用説明材料(文字、圖解、黑板上書寫的 材料,圖書館內的參考書藉,課本等等)時,則在需要時 間,必須齊備。講授者不可漫不經心以爲一切都無問題。 這些細節,任何一項如不細心照料,將使學生認爲他們也 一樣地可以對於那些材料或講授者的指示無須細心處理。 (丁)講授者不當以爲學生們在筆記他的講演時,都已 有和他本人一樣的知識。就我們所知,關於作任何筆記幷 無通則,有時敎師要學生們默寫下來公式,辭句,或一段 文字,或要他們準確地照抄;有時他認爲課目中一部份 的註解或例釋有印發給他們的必要;有時上述等等都無需 要。但他心裏隨時要注意到學生可能忖度他是說了什麼, 而照他的判斷行事。一個教師對於一個題目講說了若干時 間,不能算是已經講授過了。講演是一種灌輸的工作,其 效果視對方所接受的多少爲衡。學生們,顧名思義,其經 驗及學識較敎師們爲差,對他們講演,自然要和與講者有 同經驗的聽衆不同。每一敎師應當自行决定他究應以班 上最聰明的學生(最理想的情形),或程度較遜者,抑或 以一種假想中的中資學生爲對象。 L4.7 就算所有這些情形都能圓滿地作到,講演或講演 課目並不一定會特別成功。我們曾聽到同僚的證 言,大致說倘若他們負擔少些課程,在某些情形下,他們 的敎學可能更爲有效。倘眞如此,而他們的課目中眞是須 作很多的講演時,則這些同僚們可能沒有充份時間準備, 將他們的每一講演成功一個卓越、重要、精采而有效的節 目,一如其理想者然。在後面一章,對於多講演一般性 的處理辦法,我們有一建議,至少在某些情形下或可輕減 這項困難。(節五、十三、) L4.8 當我們硏究到講演技能這個項目,使牽涉一項個 人方面的問題。凡是學識修養優秀者並不一定會 有高度公開演說的才能;然而在應付一個人數衆多的講 班、這種才能却是極有用的。一位偉大學者很可能對於公 開演講不感興趣。但仍不失爲一位良好大學敎師。然而, 所有大學敎師亳無例外地都應當具有最低標準的講演技 能,這是需要的。否則一篇經過完善準備的演詞,可能爲 了有的學生不曾聽到其中的一些重要部份而失去其功效。 當大學學生人數增加時,這種情況將更形顯著。誠然,一 位講演者的宣講方式一定是各從其個性的。我們不能要求 他遵循劃一的方式或格調。同樣明顯的,一個大學根本上 不是一個公開演說的訓練所。並且,一位有經驗的講演者 縱使他願意遵循,也不容易改變他的宣講方式,甚且對於 他的講解方式的說服力,反而產生了壞影響。究竟何種方 法對他有助,頗不明瞭,只有勸他設法使聽衆能聽到其演 詞而已。 L4.9 若和一位有經驗的敎師相比較,對於一位新進敎 師我們却可給他大大的幫助。新進敎師往往竭力 在他的講辭內包括了太多的材料,這點是很容易糾正的。 他可能是初任講授之職,那麼關於宣講方式他會欣然接受 勸告。但誰可勸告呢?這很難說。在一方面,可以說只有 和那人所講學科的同行專家方能有資格去批評他所講述材 料的組織。另—方面,關於運用聲音的問題,則可以從 另一種專家在短時間內得到大大的幫助,例如熟諳演出者 ——如主持無線電節目者或戲劇者,或有經驗而經常指導 如何敎學者是。爲了學生和敎師們的利益起見,大學可以 考慮是否爲所有將來新聘敎師,設定一個中央輔導處,由 有經驗的同僚參聽頭幾次的演講,事後予以善意的批評或 討論。這種輔導不應完全交給學系中的高級敎師辦理,因 爲他們有許多其他責任,並且低級同僚對於他們的話不會 看作和隱名的勸吿者一様。 L4.10 在以上各節,我們所討論者,大體上限於一般性 的原則。我們知道,講演的次數,各課目相差很 多,講演性質也根據科目而大不相同,某些學系所採用的 技術與他系無涉,每班人數也差別很大。在聽了許多位同 僚的意見後,我們覺得其間有一個重要共同之點,如果可 能,似乎應當普遍接受。那就是,每一個講演應當有其特 定的敎學目的,而不是例行虛應的故事。爲了達到這個目 的,每一位講授者不衹應當仔細地考慮到在每一點鐘內他 的目的何在,和要用什麼方法來達此目的,並且也不當有 太多演講時數。只有這樣,學生才有機會從這種敎學方式 下得到充份的益處。 第五章 小組教學� L5.1 富爾敦委員會的報告書(頁98)及敎學方法委員 會報吿書都强調小組敎學的需要,尤其是在學生 初入學的頭幾年中。敎學方法委員對於這點更爲着重,所 用的名辭爲「導師敎學」,我們同樣也是十分贊同這項建 議,我們請先說明一些理由,然後從那些理由中,再論及 關于這項各種敎學方式上的若干意見。 L5.2 我們先從學生們在頭兩學年時說起。敎學方法委 員會得到若干證據特別證明,凡是初從中學直接 升學的靑年男女,在許多情況下,敎師不容易引起他們對 於教學的積極反應。報告書并提到學生們只作被動式的講 演筆記及閱讀筆記,幷且說到他們在任何階段下,無論早 期後期,都不願對於課程綱領外任何研究工作感有興趣, 除非顯然有助於預備考試者外,他們也不願從事於任何工 作。這種情況也說明了學生們缺乏批判性的思考,或獨立 發展工作的習慣。這種習慣當畢業生離開學校,面對那些 等待他的工作時所應具有的,也是他的未來僱主所希望於 49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