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lletin Special Supplement Jun 1965

L5.8 實際上,三學院之全年課程包含各項課目或若干 單位,師生接觸全部時間各課目不同,每週自十 六小時至三十三小時不等。在實施之原則上,我們認爲對 於每一個直接敎導時間學生們大槪要花上兩小時來自修。 (實驗室及其他實習工作不在其內,因其自修時間將依課 目之不同而各異。)我們可爲自然科學科目之學生減去六 小時實驗工作,那麼,在理論上,學生們每週應自修三十 二至五十四小時,總共每週工作時間則爲五十四至八十七 小時。就我們調查所得,不能使我們有一個詳細而確定的 觀點來决定所擬推行之原則(每週一小時接觸時間配合兩 小時自修),是否可以嚴格執行。但從書面證據,和我們 自己調查所得,縱然不是十分精確,就一大部份的課目而 言,學生自修性質顯然是受了第5 . 2 .節所提到的困難之 影響——所謂困難,就是,自修情形偏於散漫,只是記誦 筆記及敎室材料,而非提高批判性的能力。在那些學生每 週課程工作近九十小時者,這種現象是不足奇的。 L5.9 我們認爲學生們每週單在課目上不應當花費九十 小時的時間。至於在九十小時以上者,更不用說 了。這種規定,長期下去,將使真正智力逐漸降低,遑言 發展。學生不可能再有時間和精力從事閱讀課外或涉及科 目之書籍,或對其通才敎育作積極之推進。所以,很明顯 的,在三十三小時直接敎導時間的課程下,增加學生與敎 師工作之比率,在我們意見中,是無任何價値的,縱然其增 加是由於採用小組敎學而來者。如果要得到小組敎學的益 處,便須對於課程的要求加以限制,以便學生有時間和機 會來參加該課程的部分工作,這並非爲他們的休閒打算, 乃是免除他們在一學期中晝夜不斷地應付繁重的記誦筆記 之負担。 究竟在每雙週或每週內,學生在小組敎學期間所作的 主要指定自修工作,而能獲得實益者,能否在一個以上, 那是成問題的。其答案是要看那課程是屬於那一個年級, 科目的性質如何,尤其是,那課程是否包括實驗室課目, 或其他實習工作(例如美術)而定。但無論如何,我們認 爲同時不能有三個以上這一類的指定自修工作,而且也不 應當如此。我們以爲兩個則是最切實際的限度。在一年級 時,大槪只能試辦每雙週一小時,然後這項新鮮而不熟 習的工作才可以獲得學生的充分注意(並受教師之澈底監 督)。如果同意這個原則,則一年級學生,在某一期間內, 爲預備小組敎學而作的充實自修工作,便不能夠在一科目 以上。對於二年級學生可探用同一辦法。要他們對於課程 中之某部份能加深其批判性的了解。關於這種限制,我們 不見得有何流弊。 L5.11 我們以爲每一學生在一年級時,無論其所修爲何 科,至少應該參加一科或一個課目的雙週導師敎 學,這裏,我們十分贊同敎學方法委員會的意見(節11(a) 及(e))。至該科目之小組敎學,是否應該全年繼續,抑或 一學期後便要更換,是可以斟酌的。我們覺得凡學生打算 主修的科目,應當在開始時便要如此處理(其他學生讀該 課者,縱然不打算主修該科目,而他們已另有主修科目 之導師敎學者,也可以參加)。倘若採用這種方法,那麼 舉辦一年級小組敎學,其人數衆多之困難,便大體上解決 了。在某些學科——例如數學——可能是不宜指定作論說 的。其他學科,例如自然科學,指定作讀書報告可能較作 論說爲宜。我們不願在此點上加以武斷。同樣的,雖然我 們在第5.3。節中提到五人小組敎學,并無意在小組教學工 作上建議任何標準的格式,小組人數增加,則積極參加討論 者的比例便會減少,敎師領導討論的職責也就更困難了。 爲了這個緣故,我們認爲五人應是小組敎學的最大限度, 而四人則是一個適於工作的數目。無論如何,在頭兩年中, 都應如此。另一辦法,則是每週導師敎學,將學生分成兩 組,每隔二週,由一半學生預備工作,一半則出席參加討 論,這種制度可能對某些學科較爲適宜。至於每週預備參 加討論之工作,尤其對於學生人數甚少之某些課目,可能 是較爲可行。其主要而不可忘記之點,是每一個學生應當 在仔細監督之下,予以敎導;訓練他,或誘導他,或二者 併進。而且這種薰陶方法應賡續不斷,至少在一學期中, 對於某一科目的一套題目,舉辦一系列的導師敎學,這在 大學一年級時尤爲重要。這樣,敎師可以知道學生的缺點 或能力,學生可以明瞭到底敎師要他們做到些什麼。 L5.12 在二年級時,可以用同樣方法來處理學生所志願 主修的學科。如果依學校課程所規定,或依照學 院政策,或其所着重之點,需要學生選定另外一科目時, 這個科目亦可用同樣方法來處理。 L5.13 到了三、四年級,則適用時稍稍不同。不過,小 組敎學仍應有其地位,可以和正式講演及實驗室 敎學幷行不悖。很明顯的,在言兩年,由於考試關係劃出 起迄,其課程統一性可以說漸漸地顯露出來,課程中各科 性質更見一致,學生到那時更成熟了,許多班上的人數更 少了。在這時,凡屬利用圖書館學習的課程、以及自然科 學方面,每年學生課程中三、四部份可能是,也應當是系 統性小組敎學的對象(也許每學期兩科)。在最後一年課 程中,設有硏究班,學生應能掌握解說及討論的技巧,來 參加硏究班的討論。倘若他們在這階段尙不能參加,那麼 大學所以存在之一些目的卽未達到。尤其是在社會科學方 面。我們要强調硏究班之重要,希望能從硏究班達到兩項 明顯目的:(甲)徹底掌握了關于應用於例範性材料的理 論及(乙)對于具體的事例,如經濟學及社學方面、能 從不同角度來硏究而得到總結。同樣的硏究也可以適用于 歷史,文學和語言。爲了第二項目的,顯然地,這種硏究 班最好由各學科成員聯合舉行。最後,假定課程中有小規 模的單獨硏究計劃,那麽,個別小組敎學就要隨時舉行, 作爲監督指導中一部份的工作。 51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