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lletin Vol. 6 No. 7 Jul–Aug 1970

秘書:陳繼新先生(中文大 顧問:周法高敎授� 袁倫仁先生(亞洲協會駐港代表)� 大會程序� 硏討會邀得五位知名學者及專家,就如何掌� 握及敎授中國語文,宣讀論文六篇。硏討會下分� 三個硏討小組,對敎學目標、敎學材料及敎學方� 法,加以詳細分析,然後將具體意見加以綜合。� 主講人及論文題目� 七月六日� 周法高敎授(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講座敎� 授)主講:「如何加強中國語文敎育並論� 國粤語比較硏究之重要性」� 馬蒙敎授(香港大學中文系講座 )主講:� 「在香港推行中文敎育的背景和前途」� 七月七日� 蔡濯堂先生(讀者文摘中文版副編輯)主講:� 「中學生國文程度檢討」� 柳存仁敎授(澳洲國立大學中文系講座敎授)� 主講:「工業社會的課程和敎材」� 七月八日� 柳存仁敎授主講:「國語乎?粤語乎?」� 何中中博士(香港眞光中學校長)主講︰� 「關於敎學方法問題之商榷」� 硏討小組� 硏討會共分三組,集中討論敎學目標、敎學� 材料及敎學方法,於六、七、八日下午舉行。小� 組召集人依次爲(一)敎學目標:黃國芳先生(官� 立文商專校校長)、(二)敎學 生(中文大學敎育學院講師)及(三)敎學方� 法:羅慷烈先生(香港大學中文系講師)。� 總結報告� 七月九日,各硏討小組召集人作總結報告,� 由硏討會主席胡昌度敎授全面總結,歸納爲五要� 點︰� (一)學習之主要工具爲母語,第二語言僅居� 次要地位。身爲中國人,更應兼通國、� 粵語,跳出方言的籓籬;� (二)在香港,促成建立本身文化,必須與中� 文敎學發生密切之關係;� (三)三硏討小組的意見及具體建議,有助提� 高中文水準,應特別重視;� (四)硏討會反應熱烈。與會人士有意組織翻� 譯學會,並刊印書籍,宣揚譯事;同時� 熱烈贊成周法高敎授的提議,創辦國文� 月刊;� (五)硏討會的成敗,以及提高本港的中文水� 準,端視今後大家是否繼續努力。� 最後,大學敎育學院院長兼大學校務主任胡� 熙德先生致閉幕辭,感謝與會學者及各界人士鼎� 力支持,使大會進行順利 但來日方長,仍須協� 力以赴,並深入硏究硏討會的言論及建議。� 爲期四天的中國語文敎學硏討會,至此遂告� 一段落。� 胡熙德主任致閉幕辭� 在過去四天當中,大家聽過專家們發表有關� 中國語文敎學的意見,也積極地討論過許多的問� 題,其 有基本性和理論性的;也有表面性和具� 體性的,可以說得上收 的,並不是說說而已,還得繼 動敎學上的改革,另一方面 要把 題作進一步的硏究。� 舉一個例說︰我們可以決定中國語文敎學底� 目標,希望學生中學畢業後,達到某種程度,能� 夠應付升學或就業的需要。爲要達到這些目標,� 我們需要合理地選擇敎材,使學生 習之 能� 夠達到一定的程度。� 可是在目標與敎材之間,有幾個問題必須解� 决。第一個是學生能力問題。能力不夠,便不能� 吸收敎材的精華。吸收不良,便無法達到目標,� 而目標也變成高不可攀的理想,甚至淪爲口號而� 已。� 至於所謂能力問題,不是單指智力,也包括� 程度。小學敎育給予中學一年級學生的程度,便� 是中學生基本能力的一部份。因此中學的中國語� 文敎學法硏究工作,一定要牽渉到小 階段的問� 題。� 除了能力問題,還有時間問題,因爲要學習� 一種功課,必須有足夠的時間給學生瞭解,練� 習,和應用。時間不足,便不能達到旣定的目� 標。因此要改善中國語文敎學,應硏究每一種敎� 材所需用的時間。� 這種工作,不能馬虎;譬如說︰中文中學� 五年級敎材有小戴禮記之大學全篇,約一千七百� 字,某敎科書編者之注釋共一百二十四條,分印� 二十七頁,約一萬七千字,另題解約二千字,作� 者介紹約五百字,文章結構討論約一頁半,批評� (內包括程子之言)二百字,討論四題,硏究者� 最少也應探討畧讀大學全篇時間 理解每條注釋� 時間,答討論題目時間,熟讀課文所需時間。� 我也曾將這一篇課文給一個剛讀完中 四年級的� 3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