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七五年冬

何炳棣敎授講詞� 中國文化長生的根源� 中國文化是世界僅有的起源古老而迄今仍� 然生力充沛的一大文化。前此中西學人對這一� 歷史現象已作過多種解釋,但大都不能追溯出� 歷史的根源。近年我對新中國的 量考古和科� 學資料與古代文獻曾作過初步調整和互證的工� 作,發現至少有兩個基本因素,對中國文化長� 生的根源 提供了新的解釋。� 自續性的農業系統� 第一是中國的自續性的農業系統。考古和� 科學的證據,顯示早在公元前五千年前後,在� 黃土高原東南部—陝西渭水流域、山西南部� 和河南西部—的仰韶核心地帶,一種旱地自� 續性的農作系統已經出現。這一地帶的氣候和� 植物資源條件都不優越,但是黃土的特殊性� 能 — 質 地 鬆 勻 、 肥 力 永 不 消 失 — 給 予 仰 韶� 原始中國人一個極爲有利的自然條件去創建自� 續性的華夏農業系統。愼重起見,幾年前我曾� 請當代農作物史權威哈蘭博士(Dr. � J a c k � R .� Harlan)就純科學 觀點推測仰韶耕作的特點。� 他强調指出,熱帶刀耕火種(遊耕式)的農業� 一般需要相當於每年實際耕種的土地的八倍,� 才能維持有效的休耕,使地力恢復;仰韶一般� 至多祇需三倍,有些地區祇需每兩年休耕一� 次,而保持水分能力良好的黃土不難年 連種� 小米,永不休耕。「遊耕 力,而仰韶農業的關鍵在水分。至 農人燒草翻土後第一年不播種,科學上有 的解釋。翻過的土壤中有植物殘體,微生物促� 進植物殘體腐爛的過程中吸收了土壤中大量的� 氮素,因此種籽得不到營養,所以收穫微薄。� 如果第二年才開始播種,土壤裡的植物殘體已� 經腐爛,微生物放出大量氮素滋養種籽,所以� 收穫特豐。這種從純科學推測的最古華夏耕作� 系統,與傳自周初的「書經」和「詩經」的記� 載,若合符契。古代文獻裡,田一歲曰「菑」,� 初耕反草入地;二歲曰「新」,剛土新成柔壤;� 三歲曰「畲」,地力未竭,仍可供種植。這是� 每三年一休耕的制度。這和「周禮」所記的授� 田之制亦合。見「大司徒」篇所記的授庶民田,� 「不易之地家百畝,一易之地家二百畝,再易� 之地家三百畝。」� 如上言之,大體是由於自然的因素,尤其� 黃土,一開始就形成了中國北部的自續性的農� 業耕作制度;而在南方,農業的自續性的形成� 和生產力的提高,更主要仍依靠兩千多年人的� 努力和才智。所以兩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古� 文明,因爲土壤或地相 變化,一一衰敗淪亡,� 而中國的農業却至今仍養活着全世界約四分之� 一的人口。由於它的持久的能力,中國農業無� 疑曾有造放中國文化,使成爲人類史中最持久� 的文化。� 血統和社會組織的延續� 第二是中國人對於血統 的極度重視。此一心理可以追尋 原始,從考古和文字的證據都可見中國原 敎的重心是祖先崇拜,而祖先崇拜要求家族的� 延續,要求多子孫。 崇拜的原始宗敎的成� 分,其後雖因孔子和荀子所加的合理化的解釋,� 不再如前强著,但祖先崇拜的社會的重要性,� 在以後的兩千年中却更見增大。因爲祖先崇拜� 在商、周兩代主要是貴族統治階級的宗敎,而� 在秦統一中國後,它逐漸流行於各社會 層。� 孟子原來祇對貴族階級所說的「不孝有三,無� 後爲大」一語,後來對上層和下層階級同樣發� 生廣大的影響。要之,人之想爲自己傳種接代� 固是普遍的欲望,但在世界史中,從無一個大� 民族對於血統和社會組織的延續,有如中國人� 的要求之甚。� 中國現政府雖力圖改變民間的家庭組織中� 不合理的成分,拋棄傳統 包袱,但它的向國� 民諄諄說敎,要個人、家庭、各工作單位和全� 民族勤勞工作、節儉度日、處處爲子孫百代設� 想等等,與中國傳統的敎訓也極少異致。由此� 可見,中國人對於後代的重視過於一切,幾千� 年來並未稍減。� 要言之,中國人對於血統和社會組織的延� 續的異常的重視,在造成中國文化的持久性� 上,也曾發生和自續性的農業可能相等的影� 響。� (王德昭敎授摘譯)� 4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