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七七年冬
多方面都不同。 漢代太學歸太常管,唐 相當於今天的高等敎育部 專門 的。而太常在漢代主要是管宗敎事務的 改變非常有意義,是表示敎育 術已脱離宗敎� 而獨立。這一點中國遠走在西方的前面。第二� 是漢代太學裏面祇偶而有一兩個外國學生,像� 匈奴的「質子」,唐代是一開頭就有招收外國� 學生的政策。所以唐代的太學,外國學生特別� 多,可以說是當時東亞世界中一個國際性的大� 學。第三是漢代太學只硏究五經,唐代却擴� 大到算學和法學,近乎今天的專門學院。像� A b r a h a m � F l e x n e r �所說的「現代大學」,在唐� 代已具體而微了。� 宋代是太學的盛世。它的規模大體是依照� 唐代,但是有新發展。專門學院方面增加了醫� 學和繪畫。又因爲印刷 明了,圖書館遠比從� 前進步,太學有自己的圖書館,同時國家的圖� 書館,就是秘書省,也很近。秘 省和國子監� 關係非常密切,秘書省的藏書很多都是國子監� 刻印的,就是所謂「監本」。還有一點,宋代� 太學的校園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從設計到� 監修都是李誡一手負責。李誡是當時的「將作� 少匠」,專管營造工程。他是中國史上最偉� 大的建築師之一,留下了「營造法式」一部傑� 作。� 宋代太學的重要性當然不是在設備建築這� 些物質方面。最要緊的是它後面有一種新的文� 化精神。從太學 敎育學術本身的價値有 能密切注意到社會的需要。日本 郞說宋代是中國近代史的開始,這在學 方面看尤其有道理。宋代太 前後聘請了許多� 傑出的敎育家,在學生中更造就了無數人才。� 不但如此,在名敎育家胡瑗主持之下,太學的� 課程分作「經義」和「時務」兩部份,把理論� 和實踐都照顧到了。這更是敎育史上帶有革命� 性的一番創舉。在「時務」一部份,其中包括當� 時最重要 邊防和水利灌溉。我們知道 大學� 研究和國家需要打成 片,這是近幾十年來特� 別是在美國發展起來的,是 個嶄新的觀念。� 僅憑這一點,我們已不難看到中國當時敎育思� 想的進步。� 談到宋代的高等敎育,我們不能不提及當� 時新興起的書院。書院是中國所特有的學校 � 在西方找不到和它相當的制度。在敎學方式上,� 它有點像蘇格拉底式的對話,在注重人格陶冶� 上,又有些近乎英國的學院制;但又都不一樣。� 宋代以後,太學衰落,高等敎育幾乎完全操在� 書院手裏,它在中國近世學術的傳播方面,其� 貢獻是無與倫比的。中國人一向看重「有敎無� 類」的敎育理想。但祇有在書院普及以後,這� 個理想才得到落實。明代泰州學派的社會講學,� 風靡了全國。泰州學派中有樵夫、陶匠、石匠、� 農夫、商人等等,眞可以說把敎 傳到了平民� 大衆的手上了。當然我們知道,唐代太學已偶� 然雜有工商 子弟,宋代太學生中也有家境極� 貧寒的,但這 中國的高等敎育才帶有 學生運動� 以大學爲基地的學生運動,在西方還是一� 個比較新的現象。比較早的恐怕要算十九世紀� 的俄國。但是中國大規模的學生運動遠在二世� 紀就發生了,即東漢太學生和宦官集團的鬭� 爭。北宋末年太學生的愛國運動先後不下十次� 之多,其中有一次有軍民十萬人參加,要求政� 府抗金。今天第三世界許多學 運動都起於捍� 衞民族的獨立,但在中國,宋代的太學生已經� 是這樣了。宋代以後 書院代替了太學,所以� 十七世紀有波瀾壯濶的東林運動,起於無錫的� 東林書院,傳播到全國。直到今天,東林的風� 範還對中國知識份子的政治反抗有感召的力� 量。� 我在上面一直强調中國的大學傳統裏有現� 代的成份。我深信傳統和現代決不是勢不兩立� 的;舊社會中也有些好的東西可以適合新社會� 的需要。淸末敎育改革的時候,對新的大學觀� 念很快的接受了,這也許正是因爲中國本來就� 有這樣的傳統。事實上,在京師大學堂的創立� 和各省書院的革新剛開始的時候,它們都是很� 傳統的,仍然是太學和書院的舊格局。但不久� 之後,這些學校便變成新思想 根據地了,京� 師大學堂,即後來的北京大學,尤其起了極大� 的作用。� 11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