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七九年夏
「有楚大夫 傅之,衆楚人咻之, 得矣。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 楚,亦不可得矣。」孟子這番話所講 言環境的重要性。要學齊語,在一個人人都 楚語的環境中是很難成功的,相反地,轉換到 一個人人都說齊語的環境中,很難不成功。 香港是一個幾乎淸一色說廣東話的語言環 境,所以要學白話文很不容易,因爲缺少接觸 機會。要補救這一個缺陷有甚麼辦法呢?要解 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回顧 下過去。中國千百 年來,自從語和文分了家以後,所有寫文章的 人都是做翻譯。這就是說他們日常思考用的一 定是口語,而他們要把他們的思想寫出來時, 就得把口語翻成古文。値得我們注意的是,大 體上,這翻譯工作 做得相當成功的。大文章 家像韓、柳、歐、蘇不必說,就是一般讀書人 古文大致都能運用得通順自如。這又 用甚麼 敎育方法做成的呢?主要是背誦。「古文」顧 名思義是古代的文章,不是當代的口語 所以 談不上語言環境。唯一接觸的機會是古文的閱 讀,但閱讀是不夠的,不足以代替學口語時的 聽與講,所以只有依賴背誦。背誦第 可幫助 對古文文法的吸收,第二可以幫助古文詞彙的 積累,但最重要的還是對古文的語感的培養 學一種語言,語感是最基本,最不可少的。平 常用第一語言寫文章的人,遇着行文有甚麼不 妥的地方,不會問自己是不是不合文法,而會 將這一段文字反覆朗讀,憑語感去判斷和改正 錯誤。古人 說方言的人學寫白話 分別。如寫古文是做翻譯, 譯。這一點是顯而易見 。凡是一 「這句話普通話怎麼講。」「這句話白話文 麼寫?」他問的是翻譯的問題。但今天在香港 白話文,情形要比學古文還來得複雜。我們聽 普通話的機會不但不多而且似乎越來越少。舉 一個例來說,十年前香港幾乎可以說是國語片 的天下,一般看電影的人最少經常有接觸普通 話的機會。現在情勢完全翻了過來。國語片爲 了適應觀衆的口味都配上粤語對白。這一 連 這樣的一個聽普通話的機會都沒有了。 白話 文的機會當然有,但光看是不夠的 廣東人看 白話文要朗誦時一定是用廣州音的。驟然看來 這似乎只應影響他講普通話的能力,不 該影 響他白話文的進步,但細想一下,其實不然。白 話文用廣州音念不容易上口。廣東人管白話文 叫「的的麼麼」就是這個道理。白話文中的虛 字用廣州音念起來極之彆扭,其中一個原因是 普通話中有許多字的輕聲,廣州話則沒有輕聲, 所以用廣州音念白話文,自然就把所有的輕聲 都重讀了。這樣念起來、聽起來都很彆扭。旣 然用廣州音念白話文覺得彆扭,自然不能充份 得到培養語感的效果。光是這一個關係國音的 學習已夠重要了。還有一點。讀音是整 語言 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養成白話文讀起 來必用國音的習慣,對於寫通順的白話文會有 很大的幫助。同一個詞在普通話和廣州話含義 不同,如果念 時候發音與意義相配合就不容 13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