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七九年夏

答:儒 語」中不合情理的 代相傳;那些 理 加進去的,並不見於孔孟的原 儒家思想一代一代的受盡歪曲,歷朝皇帝 爲了鞏固權力,一定要控制當時最受重視的 流行思想。儒家在傳統中佔重要 地位,所 以受權勢的壓力最大,吃 勢的虧最多。許 多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不能堅守原則,經不 起統治權力的威迫利誘,往往把合理的道理 歪曲了去迎合權勢。例如,皇帝要求愚忠, 而愚忠最現成的根據是愚孝,於是造出很多 愚孝的故事來,這就把孝道歪曲了 又例如,一千多年來,婦女談貞節,寧死 不再嫁,這是否原始儒家的意思呢?我們從 「白虎通」裡轉引曾子的一句話,就可看出 不是,曾子的話是:「絕交令可友;棄妻令 可嫁。」意思是如果與妻子離婚,要拿些無 關重要的事來作理由,不要令到她不能再嫁, 可見在「白虎通」所引的書,甚至在曾子的 時代,女子是可以再嫁的。 我們現在還可以隨時看到受歪曲了的儒家 思想,例如說,皇帝、父親、老師的話是不 會錯的,他們有無上權威。「於吾言,無所 不悦」是孔子用來批評顏淵的話,但這種理 論是不利於統治者的,所以只要社會上有統 治者,就一定要代之以於他們有利的理論。 後人怎樣一代一代歪曲原始儒家的思想是 很値得硏究的課題,可惜到目前還沒有人去 做這研究。 問:在原 題,「論語」很 子」却是重要的課題? 答:孔子說道德也說天命(上天命令你做的就 是天命);關於性,孔子只說過一句「性相 近,習相遠」,但這句話並未點出人性。在 孔子、墨子、老子的時代,人性並未成爲熱 門問題,所以很少討論,但到了孟子的時代, 已經有人性論,人性已經成爲熱門課題了。 孟子與告子討論人性,告子以人的慾望的 總和是人性;孟子反對把人的慾望和道德生 命分割,提出一套新的人性論。他不抹殺告 子「食色性也」這個論點,只是說人性論不 能是片面的,不能只談食色而必須强調天和 人不是對立的,天命落實在人性,道德就是 天的命令,就 天在人性中種下的根。 問:那麼中國和西方的道德傳統有什麼分別? 答:西方的道德哲學着重分析,中國則知行並 重。西洋哲學的道德傳統的不足之處,主要 是因爲由認識論出發,認爲最好能找到一種 事物的屬性,作爲道德的基礎,中國則沒有 這種看法,而只是用禮義的規範來表現道德。 問:對於現代的功利社會,道家思想是不是一 服有效的淸涼劑? 答:老子思想的重點在於存眞去僞,存自然、 7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