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七九年夏
「同類相召 鳴而馬應之」,這是 應矣。」中國人從這出發點 類的才會相應呢,從而再進一步推廣 其他範圍的現象。 問:這項研究你已經做了多久呢? 答:我是先研究「淮南子」的,做了約十年, 現在研究「呂氏春秋」,進度較快,希望一 兩年後可以做出一些結果來。 問:除了哲學,你對翻譯的興趣也很濃厚,是 嗎 ? 答:我在外國敎中文,用的方法就是在課堂上 即席翻譯,也就是說用的仍是學拉丁文、希 臘文時翻譯成英文的古老傳統方法。這對老 師和學生都是很好的訓練 要練到一聽就知 道對不對,是不是忠於原文,說的是否眞正 通順的英文。 我的興趣主要在古書的翻譯。可能因爲我 受過哲學的訓練,我要求文章在語法上淸楚 明白,所以翻譯「論語」「孟子」時, 原 文文法比較注意。此外,又特別注意一句話 在表面意義之外沒有表達出來的隱含意思— 即言下之意。如果不明白背後的意義,便不 能翻譯得成功。例如「古之學者爲己,今之 學者爲人」一句,照表面 義譯,很容易引 起外國讀者的誤解,以爲古人太自私,必須 把眞正的 o f a n t i s t u d i e d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m s e l v m e n t o d a y s t u d y to i m p r e s s o t h e rs才不會有誤 問:翻譯最困難的地方在那裡?翻譯文學 與思想性文章有什麼顯著的不同? 答:翻譯時,我們要知道一個字的基本意義在 那裡,引申意義又在那裡;如果在一句中, 用的是引申意義;譯出來的英文字,即使與 中文字在句子中的意義相同,但如果基本意 義不同,還不能算妥善的翻譯 仍然要另找 一個在基本意義上也貼切的字。這是翻譯最 困難的地方。 我從前翻譯的都是思想性的古代典籍,近 幾年才對詩詞翻譯發生興趣。我以爲譯文學 作品要譯出作者文字美妙的地方;譯思想性 的文章,則要絲毫不能歪曲原文 思想,要 顧及言下之意。 問:最後,請問翻譯是可以傳授的嗎? 答:敎授翻譯的公式是可以的,但公式對實際 翻譯幫助不大。至於文字上的敏感是磨練出 來的,敎師只能從旁指點,不能有系統的敎 授。 如果要將甲語言譯成乙語言,譯者必須能 夠絕對理解甲語言,但不一定要能寫得好, 對於乙語言則一定要能運用自如,才可以勝 任。 9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