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lletin Autumn‧Winter 1981
李東强《歐美遊學小記》,《新亞生活》,8 : 2, (1980 • 10 • 15 ) 。 王人聰《西漢私印初探》,《中國文化硏究所學報》 11,香港中文大學,(1980)。 王人聰《晋騎部曲將印考》,《文物館季訊》,2 : 2, (1981 • 6 )。 Watt, J.C.Y., Chinese Jade: Han to Ch'ing, Asia House, New York, (1980.10). Watt, J.C.Y., Paintings in the Shanghai Museum, Joint Publication Co., Hong Kong, (1981). Committee on French, German, Japanese and Italian St ud i es 法、德、日、意語文委員會 Masson, Michel, 'Chinese culture and modernity' , (in French), Etudes, 354, (1981.1). Masson, Michel, ‘Review articles', Bulletin Mensuel (Antenne de Sinologie Francaise a Hong Kong), (1980.9-1981.7). Masson, Michel,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ccording to Liang Shuming', (in French), Projet, 155, Paris, (1981.5). Bieg, Lutz, ‘Die Entstehung der groBe n Romane des Alten China', Neues Handbuch der Literatur- wissenschaft, 23, Akademische Verlagsanstalt Athenaion, Wiesbaden, (1981). Bieg, Lutz, 'Chinesische Erz ä hlungsliteratur nach der Kulturrevolution', Neues Handbuch der Literatur- wissenschaft, 23, Akademische Verlagsanstalt Athenaion, Wiesbaden, (1981). Dethlefsen, Dirk, ' Ü berlebenswille: Zu Schnitzlers Monolognovelle Leutnant Gustl in ihrem literaris- chen Umkreis' , Seminar, 17:1, Toronto, (1981). Dethlefsen, Dirk, 'Review on Kindheitskult und Irratiomlismus in der Literatur um 1900. Fried- rich Huch und seine Zeit', (Wucherpfennig, Wolf, Fink, M ü nchen, 1980), Seminar, 17:4, Toronto, (1981). 方徐明珠《香港中文大學日語敎育的現狀和問題》 (日文),《海外日本語敎育的現狀和問題》, (1980 • 10 ) 。 方徐明珠《香港的勞働市場與外資企業的雇用問題》 (日文),《香港》,香港日本人倶樂部出 版部,(1981 • 2 )。 Hillenbrand, Josef, ‘Dialogue and teaching: with focus on Martin Buber's Das Dialogische', United Bulletin, 36, (1980). 李活雄《充份發揮「漢字」知識的良機》,《日本展 望》,24 : 9 ’( 1980 . 8 )。 李活雄《中國人應該把握機會學習的第二外國語》, 《日本展望》, 24 : 10,( 1980 • 9 )。 李活雄《表音文字與「假名」》,《日本展望》,24: 11 〜12 , ( 1980 • 10 ) 。 李活雄《學習外國語言的秘訣》,(上、下)’《日 本展望》,25 : 1 〜2,(1980 . 11 〜12)。 李活雄《淸音和濁音》,《日本展望》,25: 3, (1981 . 1 )。 李活雄《不可思議的「漢文」閱讀方法》,《日本展 望》,25 : 4,( 1981 . 2 )。 李活雄《由日本文字發展過程看日人「偸師」傳統》, 《日本展望》,25 : 5,( 1981 • 3 )。 李活雄《漢字讀音》,(上、下),《日本展望》, 25 : 6 〜7,( 1981 • 4 〜5 )。 李活雄《當字》,《日本展望》,25 : 8 , ( 1981 • 6 ) 。 李活雄《日語的血統體系》,《日本展望》,25:9 〜10 , ( 1981 • 7 )。 余均灼《現代日語語法槪要》,商務印書館,香港, (1980 • 10 )。 余均灼《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硏究講座近况報吿》, (日文),《東京外國語大學特設日本語學科 年報》,4,( 1981 •夏)。 Department of History 歷史系 張學明《亨利一世的執政秘方》,《明報月刊》,185, (1981 • 5 )。 Faure, David W., 'Source materials from recent publications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Ch , ing-shih-wen-t'i, 4:4, (1980.12). 許冠三《劉少奇與劉少奇路線》,香港中道出版社, (1980• 10) 。 許冠三《船山學術思想生命年譜》,《中國哲學集刊》, 5,三聯書店,北京,(1981 • 1 )。 許冠三《王船山的致知論》,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1 )。 鄺兆江《評「譚嗣同書目解題」》,《明報月刊》, 187 ’ ( 1981 • 7 ) 。 羅炳綿《中國警察制度的產生和發展》,《食貨月刊》, 10 : 8 , ( 1980 • 11 ) 。 羅炳綿《紀均的學術思想與四庫提要的立場》,《新 亞生活》,8 : 8,( 1981 . 4 )。 Lee, Thomas H.C., 'Trade and Conflict in Medieval Nanhai', Canton Campanion, 2, (1980.10). 李弘祺《試論思想史的歷史研究》,《史學方法論文 選集》,(1980 )。 李弘祺《書評:「作爲變遷媒介的印刷術」—埃森 斯坦著》,《史學評論》,2,( 1980 )。 李弘祺《沈潛與高明之間,和美國歷史學會會長聘克 尼敎授對談》,《中國時報》,(1980 • 12 • 25〜26 ),《當代》,8,( 1980 • 12 )。 李弘祺《史學與史學方法論集》,食貨出版社,台北, (1980 •12 )。 李弘祺《漫論近代中國史學的發展與意義—附論從 筆記,記到社會史》,《當代》,1 : 3〜 4,《食貨月刊》,10 : 9,( 1980 )。 李弘祺《從社會科學到社會整體歷史》,《史學評論》, 3 , ( 1981 • 5 )。 36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